2014年8月29日、30日、9月1日,杭州都市快報“熱線新聞”用3個整版,報道了為市民徐大伯尋找一副假牙的事。 這組系列報道從刊出第一天起,在報社內部及社會評報員中就出現了爭論的聲音。一種意見認為,把老百姓的事當做自己的事在操心,是一份市民的貼心報紙,另一種意見說:花一周的時間,動員多種社會力量,就為一位老伯找一副假牙,有這個必要嗎?花這么多的力氣和版面來報道一個個體、偶然的小事,算不算浪費? 這個討論很有意義,它帶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什么樣的新聞報道才算接地氣? 為什么要幫讀者找假牙? 先簡單介紹一下事情起因及過程: 2014年8月28日上午,都市快報熱線85100000接到讀者徐女士的來電:前幾天,我爸爸在護城河邊上看別人釣魚,突然打了一個噴嚏,嘴里一副假牙掉在了河里,這副假牙值一萬多元。我爸爸心痛得很,也很苦惱。我們也去現場找過,但河邊都是些雜物和水草,根本找不到! 徐女士求助快報,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找到假牙? 8月29日,都市快報刊發了第一個整版的報道《貼沙河邊一個噴嚏?一萬多塊飛進水里 假牙磨合大半年剛適應 重裝至少再跑六趟醫院 你有什么高招,能幫徐大伯找回假牙?請掃一掃加都市快報官方微信給我們留言》。報道除了講述經濟不太寬裕的徐大伯假牙丟了后帶來的種種不便,還發出征集令——如果你是民間高手或專業人士,有好辦法或愿意動手幫徐大伯找假牙,請撥打快報熱線85100000,或加都市快報官方微信留言,一起為徐大伯解憂! 報道刊出第一天,快報85100000熱線接到幾十位讀者來電,紛紛幫徐大伯出主意。有說用吸鐵石吸的、漁網兜撈的,有建議用金屬探測儀的,不少好心人還自發到河底奮力搜尋??靾髷z影記者帶上了水下拍攝儀,幫徐大伯到事發現場找假牙。還有杭州多家醫療機構或個人愿意免費給徐大伯再配一副新假牙…… 9月2日,峰回路轉,事情出現了轉機。杭州最頂尖的專業潛水員、西湖水域管理處的胡小喬來了,他穿上專業潛水設備,戴上護眼罩,在水下經過近40分鐘的搜尋,假牙找到了! 為什么要做這組幫讀者找假牙的系列報道? 這實際上符合快報的辦報宗旨——做尊重人的新聞,辦一張尊重他人感受的報紙。大伯的女兒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打電話找報社,本身就是對我們極大的肯定——說明我們以往的工作和努力讀者是知道的,他(她)的任何想法都會被這張報紙在意和尊重。 無獨有偶。就在尋找假牙的這幾天,快報還有一則求助新聞——《緊急求助!誰撿到開開的“小耳朵”?沒有這只人工耳蝸一歲半男孩的世界無聲無息 前天下午四點掉落在德勝樂購超市18號收銀臺附近》,這篇報道刊出后讀者反響也是巨大的,開開媽媽的手機當天被打爆了,有提供線索的,有出錢捐款的,有愿意免費提供耳蝸的……對小男孩開開和徐大伯來說,耳蝸和假牙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東西,沒有了它,一切都凌亂了。 天地間,世間事,除了大是大非,還有很多普通人的普通感情需要尊重和表達。無論媒體環境如何變,媒體的市場,要靠在意你的讀者或是用戶給予。當用戶有需要時,我們當然要給他們提供幫助。 這是個體、偶然的小事嗎? 幫讀者找假牙的系列報道刊發后,快報85100000熱線接到上百位熱心讀者的電話,除了幫徐大伯出主意,還有不少人主動跑到河邊下水幫他打撈。事件從開始報道到隨后搜尋,持續通過官方微信、微博多次有效傳播,網友來支招的也不少,報道不僅撬動了讀者、網友參與、表達的欲望,而且有效助推了助人為樂的社會正能量。 讀者王女士給快報熱線85100000打來電話:即使假牙沒找到,但好心人的這份心意讓人心懷感動。一副落水的假牙,讓大家看到,我們身邊有這么多的“微美”人物。 網友“三勞飄財”在發給快報的微信中說:這幾天在連續報道幫助退休徐大伯尋“牙”,不但記者伸出援手,動用自己的專業設備,不辭辛苦打撈,還動員社會力量全力幫助徐大伯,看到有那么多熱心讀者參與,我心里非常感動…… 丟了假牙的徐大伯在搜尋現場也激動地抱起雙拳:“謝謝了!找不到沒關系,你們太熱心了,我真的很感激!” 從2011年8月中旬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的新聞媒體都在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白咿D改”活動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通過走基層接地氣, 踐行“三貼近”原則,以提升媒體正確引導輿論、回應社會關切、服務百姓生活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接地氣”?百度百科中是這樣解釋的——要廣泛接觸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層普通民眾的愿望、訴求、利益。用大眾的生活習慣、用語等,而不是脫離了群眾的實際需求和真實愿望,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實實,深入人心,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而不是盲目行事。 接地氣的新聞報道,每天從哪里來?大量的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就看我們有沒有發現,發現了,有沒有把它順其自然地報道好。正如一位讀者所說,所謂的接地氣,就是要充分地深入到大家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中每一個點滴都應當是新聞的素材,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當是新聞所針對的對象,雖然,我們都很平凡,可是社會的進步正是由于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工作才能實現的,所以每一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就應當是每一個新聞所關注的焦點,這樣才能讓我們感覺到新聞的價值,也能讓每一個老百姓更為真實地了解到自己的生活。 好報道要不要設計,該怎么設計? 這組系列報道刊出后,還有一種聲音,認為報道有策劃的味道,有點做出來的感覺。 毋庸置疑,讀者的信任和求助是活水之源,如果說這組報道有設計,那就是——報社通過熱線和官方微信、微博,征集民間高手或專業人士,一起為徐大伯解憂!征集的初衷,主要是為了集思廣益。 既然說到這里,就來說說什么是新聞報道的“設計”?如果我們從讀者或用戶的需要出發,可能就比較容易理解: 設計是為了讓讀者更愿讀。一位大伯的假牙不小心掉到了河里,除了報道意外和窘境,怎么把這個窄題材撐得寬一點,讓更多的人對此產生興趣?當然需要動點小腦筋,這就需要設計。 設計是為了讓讀者更易讀。通過其他人的參與,記錄更多的故事和細節,引起大家閱讀的趣味,在寫作中不矯情,很誠懇,這也是設計要達到的目的。事實上有些冷題材“炒”熱,靠的就是巧妙的好設計。 接地氣才能贏人氣 “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最終要落實在一件一件的實事之中。這些實事,既體現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惠及全社會的‘大事’,也體現在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家門口的‘小事’”(習近平《之江新語》,第247頁)。幫大伯尋找假牙,幫小男孩開開尋找丟失的人工耳蝸,就是通過為讀者辦實事、小事這些接地氣的報道,最終贏得了“人氣”。 因此,在熱點事件和具有傳播性話題的報道上,除了考慮報紙的傳播效應,還要更多地考慮事件在新媒體二次傳播中,它的傳播點和傳播率在哪里、如何持續有效疏導?對記者編輯來說,扎扎實實地采訪,扎扎實實地調查,扎扎實實地實驗,扎扎實實地報告,這是立身之本,也有利于更好地發揮主流媒體對社會輿論的正面引導作用。 ?。ㄗ髡邽槎际锌靾蟊镜匦侣勚行臅r政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