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58atu"><strong id="58atu"></strong></object><td id="58atu"><strike id="58atu"></strike></td>
      
      
      1. <table id="58atu"><ruby id="58atu"><b id="58atu"></b></ruby></table>

        1. <table id="58atu"><option id="58atu"></option></table>

            麗水網首頁 | 處州論壇 | 麗水新聞 | 麗水日報
            當前位置:   麗水市記協 > 傳媒資訊 正文

            傳媒觀察| 直擊人心的故事如何誕生?

            麗水記協網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24日 08:41:01 [字號: ]

              谷雨工作室編輯總監趙涵漠:

              尋找故事的三種途徑

              蓋伊·特立斯(Gay Talese)說過一句話:“你得有好奇,才有可能開始?!弊鳛橐幻麑懽髡?,尤其作為一名非虛構內容寫作者,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對世界保持好奇,強烈的好奇心能幫我們找到被其他人忽略掉的好故事。

              我想在這里介紹三種找故事的途徑——

              一是保持廣泛的閱讀,從已有的報道中挖掘出更廣闊的敘述空間。

              這里所說的閱讀不僅僅指讀書,也包括刷微博、刷豆瓣、刷朋友圈等。而難點在于,要在其中比較模糊的段落里發現故事的可能性。要在廣泛閱讀的同時保持嗅覺的敏銳,在一些看起來并沒有故事的空間里去開鑿故事。

              二是用另一個視角去等待一個好故事的到來。

              生活中有一些話題往往非常具有戲劇性,這使得大家都想去寫,但越是在這種時候,你選擇一個什么樣的視角,能不能有耐心去等待一個好故事,就越會顯得特別重要。

              比如在很多年前,廣場舞這個話題特別火,很多作者都以廣場舞為素材去寫了故事,但在我看過的幾篇中,我覺得沒有太多記憶點,跟我預想當中的對于廣場舞的群像描寫完全一致,等于沒有驚喜。

              直到《看天下》的陳勁松老師和孟靜老師寫出了《史上最大廣場舞詐騙案》,這在我印象中是這個話題中最好的一篇。它講的不是廣場舞,也不是詐騙,其核心是在講任何一個團體內都會出現的權力格局。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等待,好的故事會自然地浮現在水面上。

              三是找到“隱秘的他者”,即生活中被視而不見的故事。

              畢飛宇說過這么一句話:“許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認為審美是藝術家的事兒,但是審美是每一個人的事,只是許多時候當事人自己不知道罷了?!边@句話很好地將日常生活與文學性之間的關聯點出來了。

              即便對于職業寫作者來說,日常生活對于他們而言仍然可能是一個盲區。將你所看到的這種日常轉化為筆下的故事,并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這需要不斷地進行訓練。對于任何人來說,你的周圍一定都存在著值得寫的故事。

              《谷雨實驗室》主筆張月:

              對談前如何做好案頭工作?

              在見到你的寫作對象之前,要做什么樣細致的準備?我總結了關于這個問題的三個小點。

              一是資料工作要做得全面,不能有漏洞。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要求的都是滅絕式占有跟寫作對象有關的全部資料,這些資料會包括他自己寫下的、說過的每一個字。

              比如對于一個作家來說,你需要看完他寫的的書,最好是全部著作,如果時間緊張的話,也應該把他的重要作品看完;包括他的演講,他做過的你能找到的所有采訪,他發的博客、微博,以及其他社交賬號上的發言……這些都是基本要求,你都要掃描一遍。每一個發言或者每一個采訪,都是他人生的某一個碎片,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碎片拼湊出一條完整的人生軌跡。

              你要知道Ta的童年是怎樣的,成長過程中對Ta性格影響最大的是什么,人生中最關鍵的幾個決定是如何做出的,Ta在什么時候成功、又在什么時候失敗。當Ta在談論這些事情時,你要知道Ta在談論什么,你要知道Ta說的話是否跟你掌握的內容有沖突。

              當你的準備超過交流對象對你的預期時,如果他在某個瞬間覺得“哎?連這個你也知道”時,他就不敢再輕視你的問題,會更認真地對待和回答你。

              二是從資料里找到人物身上具有最強烈沖突的地方,以此作為重點去做提綱。

              你收集了對象幾乎全部的資料,但一篇文章又不可能呈現他的全部,所以要在交流之前確定一個重點方向,這個方向在人物寫作里通常是他身上沖突最強烈的部分,也就是困境所在。

              你尋找到的這個方向有可能會在交流中得到確認,也有可能會得到修正和調整,但無論對錯與否你得有個方向,這個方向會成為你在交流當中的一個“錨”。

              還有一種方向是從個體故事延展到更具有公共意義的方向,這是另外一個更廣闊的思路。所以如果拿到一個選題,做資料的時候可以思維寬闊一些,想一想這件事情背后承載的東西是什么,而不只是看到臺前的這個人。

              三是尋找到合適的周邊交流對象。

              如果你想去寫一個人,在交流之前最好還能和他的朋友聊一下。他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幫助你進一步理解這個人,他們的判斷可能能幫助你問出更加到位的問題。

              這里的“周邊”指的是那些和寫作對象認識很久、交往很深的人,你能從一些資料里找到這些線索(寫作對象在不同時期他經常提到的人),這些人要盡量涵蓋他的人生每個階段,包括他的父母、親人、同事、朋友,甚至是敵人或者競爭對手,因為敵人和競爭對手有時能給你更加真實的信息。

              我們在寫作的時候,有的人物已經被其他媒體寫過很多次了,你會發現很大的信息增量就來自于這些“周邊”,尤其是那些沒有被發現的周邊,所以要努力去尋找更多更合適的周邊對象。

              《谷雨實驗室》資深作者袁琳:

              如何寫好一個故事?

              寫稿必經的四個步驟分別是:確定主題,給文章注入靈魂;理清邏輯,把故事素材拆分再重組;從眾多的細節中篩選出對文章的主題有用的細節;打造文章的節奏感,使它看起來好看有韻律。下面我們分別來講。

              第一個,確定主題。當看到一個選題,我們一般會對主題有一個預判,即這篇文章大概會講個什么樣的故事、要表達什么。在素材搜集結束準備寫稿的階段,我們會再次思考“主題”兩個字,其實更多是根據交流得到的素材做預想的調整,以及確定自己的寫法,也就是說“怎么去表達你了解到的這個故事”。

              一個好的非虛構作品,可以做到盡可能地向遠處延伸,向更大的話題擴展,往故事的背后走一步、再走一步,“層次豐富”就是一篇好文章。在寫作一個故事時,尤其是特稿類型的寫作,把某一處講“透”講“活”,通常比面面俱到更有力量。確定一個要表達的主題,然后讓它貫穿始終,讓細節緊密相連。

              第二個,理清邏輯。定主題是你想要表達什么,理邏輯是你要以什么形式、什么結構來表達。我建議所有寫作者在動筆之前,都先把邏輯整理好,框架搭起來,再著手去寫。

              寫作特別是個人寫作,有時候是憑借一種本能,跟著思緒在前行。但是非個體寫作的情況下,就要考慮到對讀者負責,也是對自己的素材負責。邏輯是一根針,把內容和讀者的注意力都縫起來,不至于散掉,也能讓寫作者更加理性。

              一個老生常談的注意點是,要特別注重開頭和結尾,這在特稿寫作中依然適用。我自己的經驗是花寫作整篇稿子一半的時間來寫“一個完美的開頭”,這首先意味著能不能讓讀者繼續看下去,其次是給整個文章定調,前面鋪墊好了,后面的故事寫起來會順理成章。

              第三個,寫作階段。對特稿內容來說,最重要的是細節,它是一篇非虛構的“血和肉”。細節越豐滿,文章越靈動。

              但是,并非所有的細節都一股腦兒放進去就是一篇好文章了,細節的挑選也是個手藝活兒。在和對象交流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應該是這樣的——所有的細節都是好細節,都要盡可能地抓住,越多越好。

              所以一般在現場,我的眼睛不停地在各處探望,交流對象走到哪兒、做了什么、說了什么,最好是從起床到睡覺都站在他身邊,像紀錄片一樣全部都收在眼底且記下來,不管這些細節之后有沒有用。有時候你亦步亦趨跟了一天,可能最后只有一個細節、一句話是能用上的,但沒有這個細節,稿子可能就不完整。

              但是不是所有我們捕捉到的這種細節都要用上去呢?不是。細節要有意義,有表達。而且,它所表達的,需要跟主題有關,否則就是無效表達,顯得冗余。

              最后一個部分,營造文章的節奏感。在填充內容時,過多的描寫或者過多的敘述,都會讓讀者產生疲憊感,所以寫作方式交錯進行,是消除疲憊感的一個方式,就像我們唱歌有高音和低音配合,有唱有和、起伏交錯才動聽。

              這里分享一個從老媒體人那里流傳下來的口訣。文字的表達方式大概分為這幾種:細節描寫、敘述、評論、對話,再加上資料的羅列。這五點組成一個口訣,叫做“廣播體操法”: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再來一次。意思就是說,表達方式按照如此順序來排列,大體都不會差。當然并不要求完全按照這個順序,只需讓表達方式交叉進行,根據語感來判斷就好。

              《谷雨實驗室》高級編輯金赫:

              如何打造合理的文本結構?

              假如故事的結構是一個迷宮,那么故事的主題不是位于這個迷宮中的某個實體,需要我們直接給出來。事實上,它就是這個迷宮本身。它是通過文本、細節、節奏、變化所傳導出來的一種整體效果。

              結構更像是一門編織的技術,它無法脫離材料獨立存在。這是因為寫作并不是像幾何學一樣精確的東西,它必須基于作者獲得的材料,在這些材料中生長起來。

              那么,結構在一篇文章中是怎么起作用的?將一篇特稿進行解剖,你會發現它是由無數的敘事模塊組成的。每一個敘事模塊可能有幾個自然段落編織起來(包括敘事、引語、描寫、評述、細節),指向一個明確的目的。每個敘事模塊的目的都不同,或者是程度上的,或者是視角上的。這些敘事模塊又根據人的認知順序,以環繞、遞進、嵌套的方式,組合起來,推動故事不斷發展。好的作品,每一個敘事模塊的指向都非常明確。

              接下來我想介紹一種常用的結構,那就是環形結構。環形結構適合于各種精心構造。它的本質就在于開篇和結尾展開的細節,制造一些重復,互相呼應。而在環形結構所框住的敘述之內,圍繞表達的主題,通過不同的視角,在不同的層次上,一圈又一圈的畫圓,逐漸深化,反復呼應。用這種方式把敘事模塊組織起來。大多數非虛構作品,都是采用這種方式寫成的。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讓這個結構“迷宮”看起來深邃迷人呢?我覺得首先,我們應該考慮一下對視角的使用。一個作者必須重視視角,比如,作者本人要不要出場,他跟故事的關系是什么?故事主人公是怎么理解他的處境的,其他人又是如何理解他的?這些我們都要知道。

              第一,把一個習以為常的平凡事物,置于陌生的位置,重新觀察它。寫稿的過程,是一個反復思想實驗的過程。每個敘事模塊,都必須不斷地挖掘新的觀察角度,反反復復刺激它。不能夠滿足于僅僅是敘事——那樣會成為流水賬。而所有這些角度都要圍繞一個主題。

              第二,增加觀察視角,用其他人的眼睛來評價它/她/他。每個非虛構稿件都需要進行大量的周邊對象訪談,即使不是為了平衡,也是純粹出于技巧上的原因。因為一個具體的人和事,在不同人眼中,留意到的細節是不同的,評價也是不同的。而這些不同的細節會互相對話,增加一個人的立體感,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時候,特稿主人公自己都未必知道,自己呈現在世界中是什么樣子。他給人的印象,可能與他自己的理解截然相反。

              其次,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利用一些反復回轉的意向,來提醒讀者可能忽略的重要事實。這里我想提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白癡》。他在小說前面的情節里——在主人公梅詩金公爵和羅果仁的對話中,有意無意提到了一把刀子,讓讀者感到緊張。而在小說快結尾的時候,這把刀子才再次出現,羅果仁就是用這把刀子殺死了娜斯塔霞·菲利波芙娜。刀子就是他植入的意向。

              最后,比較典型的還有嵌套,即故事中埋藏著另一個故事。司湯達在《紅與黑》中,提到了能讓馬蒂爾德小姐感動的愛情是一個故事,那個故事講了一個王后捧著情人的人頭,這個人頭讓馬蒂爾德感動。這個細節很古怪,但實際上這是作者埋的一處地標。粗心的讀者可能就錯過去了,但細心的讀者堅持到最后,會發現這本小說描述了于連的葬禮,正是以馬蒂爾德捧著于連的人頭坐在黑紗的靈車里結束——作者在這里不動聲色。但我們回去尋找那一處細節,終于會感到震驚,進而回想起作者的用心良苦。

              當我們完成了初稿,假如你發現,有些敘事模塊和我們確立的“主題”無關,指向不明,或者這些模塊在邏輯上缺乏遞進和層次,或者在視角上過于單一,那么一定是結構出了問題。這時,你就要勇敢地拿起奧卡姆剃刀,將之剔除,或者推倒重來。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我們要檢查一下文章的開頭,因為開頭的這個敘事模塊太重要了。它是否足夠造成驚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它是否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它是否能吸引住大多數人?

              如果這一切都沒問題,那么你就成功了。

              寫在最后

              寫故事是件艱難的事情,好奇心、耐心和勇氣缺一不可。同時,它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能從一次又一次的寫作中不斷發現新的世界和自己,拓寬生命的維度。

              不是所有人都以寫作為業,但也許所有人都應保持寫作的狀態,我們希望幫助真正想要寫作的你,尋找到那條通往好故事的路徑。更重要的是,在寫作中尋找到你自己。

              來源:騰訊媒體研究院


            〖來源:騰訊媒體研究院 | 作者: | 編輯:王沁芳 責任編輯:鄭亞偉 〗

            ©麗水市新聞工作者協會版權所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80016 | 浙ICP備040008-1
            聯系電話:0578-2127345 技術支持:麗水網 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信息內容、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