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58atu"><strong id="58atu"></strong></object><td id="58atu"><strike id="58atu"></strike></td>
      
      
      1. <table id="58atu"><ruby id="58atu"><b id="58atu"></b></ruby></table>

        1. <table id="58atu"><option id="58atu"></option></table>

            麗水網首頁 | 處州論壇 | 麗水新聞 | 麗水日報
            當前位置:   麗水市記協 > 記者之家 正文

            記者節,講述記者的故事

            麗水記協網 發布時間:2020年08月03日 07:07:55 [字號: ]

              2019年11月8日,是第20個中國記者節。

              “我不是在采訪,就在采訪的路上?!边@是新聞人每天的生活軌跡。他們傳播萬千信息,他們記錄時代變化,他們架起溝通黨心民心的橋梁。因此,就算在這個屬于他們的節日里,大部分人也仍然和平時一樣,或匆匆奔跑在采訪途中,或默默奮筆疾書在格子間??梢哉f,每一次精彩報道的背后,都有他們辛勤的汗水和艱苦的付出;每一篇優秀作品的背后,都記載著他們對新聞事業的忠誠和摯愛。

              在記者節之際,我們聚焦我市各地的新聞工作者,把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心路歷程,把那些新聞背后的故事呈現在讀者眼前,讓他們也當一回主角。

              21年的熱愛和堅守

              1967年出生的我,雖已年過半百,但仍像20來歲的小伙子一樣,奔跑在一線、扎根在一線!我想,是熱愛,讓我選擇堅守。是堅守,讓我更加熱愛!

              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曾經說過,“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毕鄬τ谖淖钟浾?,攝影記者在新聞采編團隊中,也許需要更多的體力付出。

              一年四季無論是刮風下雨,也無論有多危險,只要有采訪,攝影記者都必須盡可能地接近現場,才能把新聞事件更好更清晰地展現和還原出來。

              2006年6月15日上午,龍泉市“龍鑫”化工廠發生爆炸!接到報料后,我和文字記者第一時間坐上采訪車趕到事發現場。當時,廠區里已經是火光沖天,當地消防隊正在現場救火。據初步了解,廠區里已經發生了兩次小規模爆炸,有個儲氣罐儲存了大量易爆氣體,隨時可能再次發生爆炸。出于安全考慮,廠門口已經被當地警察戒嚴。雖然幾經交涉,但執勤警察堅決不同意我進入廠區拍攝。

              廠門口離救火核心區域比較遠,如果只是站在廠門口拍照顯然并不理想。我觀察了四周,發現廠區右側靠著一座小山包,左側圍墻外是條小路,便立即沿著左側的小路圍著廠區左側外圍轉了半圈。由于圍墻太高,還是無法拍攝廠區內的火場?;氐綇S門口跟同事溝通了下,我決定爬上右側的山包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適的拍攝角度??僧斘遗懒耸畮酌拙桶l現,這小山包沒有路,滿是荒草和灌木荊棘,要四肢并用才能前行。好不容易到了山頂,卻也只能拍了幾張火場全景,下山后,身上已經是一身的泥土,T恤衫多處被劃破。

              再次回到廠門口,我正尋思著找機會進去時,市消防支隊過來增援的消防車到了。因為平時接觸較多,車里的消防員基本認識,我趕緊跟開車的戰士溝通了下,讓他進廠的速度稍微慢點,我躲在消防車一側避開執勤警察的視線,跟著車子跑進了廠區。

              之后,我便跟著消防員共進退。三四米遠的大火烤得臉上身上火辣辣的痛,每次火場里的爆裂聲更是讓我心里發顫,特別是當采訪中,在外圍的同事來電話說,那離我不到十米遠的儲氣罐爆炸可以夷平方圓一華里內的房屋,外圍一公里內的群眾都已被疏散時,我真的也想退縮!可轉念一想,好不容易進來了,如果拍這么幾張照片就退出去,太不甘心!

              一名攝影記者的職責,讓我堅持著,我要最大限度地靠近現場把新聞事件更好更清晰地展現出來!

              最后,當坐在回報社的采訪車上時,人幾乎虛脫了。但是我很開心,因為我是唯一一個進入了現場拍攝的記者。

              在“云娜”臺風登陸麗水的采訪拍攝中,一張七八米長的公交車站臺上的鐵皮廣告牌,就在我頭頂被臺風掀到馬路對面;“桑美”臺風襲擊景寧,我深夜站在近一米深的洪水中拍攝,湍急的水流夾帶著各種被沖斷的樹木,讓我幾次險被沖走;遂昌蘇村山體滑坡中,大晚上趕到現場跟著民兵進現場,因為沒有照明工具被隊伍甩在亂石山洪間進退兩難……每次完成有風險或有難度的采訪任務,當一張張現場照片定格在相機里,受到領導、同事和讀者的肯定時,內心是無比的欣慰和滿足。

              當然,攝影記者生涯也給我帶來許多其它職業無法體會的快樂。2008年奧運會期間,我被報社派往北京進行采訪。奧運會期間的北京街頭,滿眼的“祥云”“中國印”“奧運五環”,濃濃的奧運氣氛撲面而來。商家在門口掛起一面面國旗,周圍到處是從全國各地趕來感受奧運氛圍的人們,還有許多背著行囊的老外,空氣中飄散著五湖四海的口音,許多游客手拿小國旗,更有一些人直接將五星紅旗印在臉上,眼光所到之處,滿是鮮紅的五星紅旗和一張張漫溢著幸福的笑臉。置身在這濃烈的氛圍中,那種發自內心的興奮與驕傲讓我一陣陣的感動。

              當我在天安門廣場把鏡頭對準一位手拿小國旗的老外時,老外察覺到我在拍他,轉身給了一個真摯的笑臉,一邊沖我揮著小國旗一邊用不流利的中文說:“中國加油!”自從到了北京,這四個字我聽了很多,然而它以中文的形式從一個老外的口中說出來時,仍然讓我禁不住一陣激動。當我看到他轉過來的臉上竟然也印著一面鮮紅的五星紅旗,當時我的眼角突然滿是淚花,我不知道這是中國的影響還是奧運會的影響,或者兼而有之。那一刻,我為自己能以攝影記者的身份記錄這一歷史時刻而幸福驕傲,我為能用一個記者的相機記錄下祖國母親的輝煌而深感自豪。

              21年間,我經歷了中國社會極速轉型的時期,也成為這個時代的記錄者。這份職業讓我有更多的機會把鏡頭對準社會中許許多多的事件和人物,能夠通過當事人的喜怒哀樂見證歷史,是我此生最大的幸運?。愃請笊鐢z影記者 陳煒)

              城市里的“磚”

              目前我市正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城市的面貌每天都在改變,而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拆與建,我的故事就與城市中的這塊“磚”有關。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而現在建筑垃圾處理大多以填埋為主,不僅占用大量土地,破壞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且建筑垃圾的隨意堆放行為,會讓這些垃圾堆越堆越大、越堆越高,給周邊居民和區域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2011年,在外經商多年的聶海波看到了許多城市都存在這一日益嚴重的難題,他決心回到家鄉麗水從事環保事業,為解決建筑垃圾處理尋找到一條更好的出路。然而,當時國內在建筑固廢循環利用方面仍然是一片空白,沒有任何經驗可循。聶海波本人也只是空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對具體的技術知識一無所知。憑借做外貿生意積累的資源,聶海波開始不斷往返德國、美國、匈牙利等國家,摸索學習建筑固廢循環利用的先進經驗,同時積極與國內高校、研究院開展合作,組建研究團隊開始實驗操作。

              他也曾想過做這件事不容易,但是他未曾想的是有那么的艱難,從零開始不停地學習、做實驗,一做就是九年。不斷失敗的實驗,毫無產出的企業使他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九年間他不僅耗盡了前幾年積累的財富,還寫下了一張張巨額的欠條。

              我問:“你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聶海波說:“我始終堅信一定會有春天,一定會有未來?!?/p>

              帶著理想和沖勁,聶海波研發出了一個建筑垃圾循環利用全產業鏈閉環,并申請了專利。在這個建筑垃圾循環利用全產業鏈閉環中,建筑固廢將被制造成環保砂漿、生態瀝青、海綿城市透水磚等6種再生綠色建材,理論上所有建筑垃圾可以100%得到處理和再利用。

              2019年7月5日,對于聶海波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在這一天,他最新研發的“海綿城市預制構件”設備試運行成功,九年的努力在此刻終于有了階段性的成績。而他心中積壓了九年的大山也在那一刻得以推翻。

              一個成功的商人轉行從未接觸過的環保事業為此耗盡家財卻仍然堅持不懈,向著心中愿望不斷前行,這份對初心的堅守讓人深感敬意。他那份對事業的執著更是值得我們學習。

              從一塊磚的廢棄再到重生,我有幸記錄了在建設美麗中國中的一顆美好的初心,閃亮的紅心。作為一名記者,我將會一路播報,一路收獲,一直前行。(麗水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 王夏祺)

              講好普通人的故事

              有人說,對記者來說,講故事是本職,講好故事是本事,更是責任和基本功。作為一名入行五年的記者,我認為,講好每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就是我最大的使命。

              今年國慶,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采訪部為此專門策劃了《我們都是追夢人》系列,講述一個個普通人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或是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國家的變化、社會的變化和身邊的變化。我想分享的就是我在采訪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一個小故事,講的是與新中國同齡的70歲老人許解放。他在松陽縣城開了一家叫解放的理發店,服務我們小城五代人。老人很樸實,從14歲開始學理發只收5分錢,到現在理發定價15元,實惠的價格和熟練的手藝得到了許多顧客的信任,也讓他的解放理發店生意一直紅火。采訪中,我問他為什么他的理發店能經營長久,他說,你問我為什么啊,那就是服務好每一位顧客啊。用心做好服務是他的初心。

              第二個小故事,是四都鄉平田村60歲的鄉村烘焙師鮑金紅的追夢故事。她是平田本地的村民,因為村里吸引了臺灣翎芳魔境入駐,她也跟著學起了烘焙,還取了一個洋氣的名字,叫開心小愛麗絲。鮑阿姨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她說,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接觸西式烘焙,因為她連傳統的饅頭和包子也從沒做過,而現在都能做吐司給外國人吃,這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以后她還想學做冰淇淋、做布丁,學泡咖啡。在她看來,國家好就是農民好,作為農民她感覺很幸福。

              不管是許解放,還是鮑金紅,他們都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的見證者,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平凡而又生動。也正是一個又一個像他們一樣的普通人,在追尋自己的夢想的同時,繪制出了形象的新時代百姓畫像,傳遞出了平凡人的溫度和力量。

              作為一名90后記者,我一直在問自己,我的初心是什么?在一次次采訪中,我越來越堅信,講好每個普通人的故事就是我最大的初心。這個故事中有你,有我,有每一個人,而我的使命就是用鏡頭和文字講好這些故事,做到好故事講到哪里,感動和力量就傳播到哪里。(松陽縣融媒體中心 許可)

              我的初心故事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龍泉新聞》,今天節目的主要內容有……”

              “聽眾朋友大家好,這里是FM105龍泉人民廣播電臺,您現在收聽到的是《龍泉金土地》,我是主持人璐璐……”

              作為一名新聞主播六年了,對著話筒說這幾句開場白也有上千次之多。播音主持事業對于我來說,從喜愛到堅守,從迷茫到為之奮斗,她是我的一個夢想,讓我的生活五彩斑斕;她是我的初心,給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從小就喜歡電視上的節目主持人,他們不光知識淵博,體態優雅;更重要的是他們為老百姓發聲:老百姓的屈由他們訴說,老百姓的難由他們報道,老百姓有什么高興事兒了他們最愛宣傳……一個主播夢、一顆主播心在我心里生根發芽。于是15歲的我開始了播音主持專業的系統性學習,每天放學后乘坐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到培訓機構進行兩個小時的播音主持專業培訓,風雨無阻……皇天不負苦心人,高三畢業時,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傳媒學院。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我離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一名主持人又近了一步。經過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即將走上社會的我面臨著一個選擇:回家,我能過上非常安穩愜意的生活,但是卻不能從事最喜愛的主持人工作;而如果堅守初心,就要背井離鄉,遠離親人……我的“夢想”才步入正軌,我的“初心”剛開了花蕊,我怎能就這樣放棄!毫不猶豫,我選擇實現自己的夢想,毅然決然放棄了安穩愜意的生活。就這樣因為“初心”,與龍泉市融媒體中心結緣,在龍泉這座美麗的城市安家落戶。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種職業一旦做得太久會讓人陷入一種麻木的狀態,進入瓶頸期。那時的我失去了對主播事業的激情,認為就這樣每天完成出鏡和配音的任務就足夠了……直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1月7日會見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全體代表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代表時所講的一番話瞬間點醒了我,習近平總書記說:“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正確工作取向,以人民為中心,心系人民、謳歌人民,發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勤奮工作、甘于奉獻,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一句話,就是要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笔前?,當初想做主持人不就是因為主持人能為老百姓發聲嗎?那我自己不貼近群眾、走進群眾怎么行呢?于是,我的夢想又有了新的征程,我的初心又有了新的方向。我開始下鄉采訪、現場出鏡,參與青瓷寶劍節、獼猴桃采摘節、鄉村春晚等市內重大的活動報道,我的身影出現在各鄉鎮街道,我的足跡遍布了龍泉的山山水水。同事們說我傻,好好的演播室不待,跟著他們風吹雨淋日曬。我深知,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傳遞出的聲音才會有多少溫度,只有扎根基層,深入基層,才能講出有熱度的龍泉故事。除了走基層,完成好播音主持的本職工作后,我都會問問自己還能為臺里再做些什么?好的龍泉故事要更廣地傳播出去,于是我開始和麗水臺做連線、向省臺做外宣,把我們龍泉故事傳播得更好更廣更遠。

              夢想于我是動力,初心于我是方向,而播音主持事業就是我的夢想和初心。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更多地為人民群眾發聲,講好龍泉故事,傳播龍泉聲音,時刻不忘自己肩上的責任和使命?。埲腥诿襟w中心 劉璐)


            〖來源:麗水日報 | 作者: | 編輯:王沁芳 責任編輯:鄭亞偉 〗

            ©麗水市新聞工作者協會版權所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80016 | 浙ICP備040008-1
            聯系電話:0578-2127345 技術支持:麗水網 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信息內容、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