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憧憬變為現實。以見證歷史、傳播歷史、推動歷史為己任的新聞媒體和新聞人,理所當然地要將筆觸、鏡頭、話筒,對準這場注定要彪柄史冊的千秋偉業上。體現在第30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上,一個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參評作品中脫貧攻堅題材多達80件,文字、廣播、電視、網絡、媒體融合、綜合等各個類別作品均有獲獎,占全部1043件參評作品的7.67%。 越是重大主題報道,同類題材作品就越多。正因為主題是共性的,題材是顯性的,才越要追求獨特的創意、獨特的見解、獨特的事實、獨特的表達,越要在個性化表達上下功夫。否則,就很難在同類題材的比拼中脫穎而出。解析獲獎的脫貧攻堅題材作品,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內容厚重 特色鮮明 中央媒體的綜合優勢,包括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品牌優勢、平臺優勢、技術優勢等,是其他任何媒體無法比擬的。越是大事要聞,越是以高度、深度、力度見長的報道,越是事關全局、影響深遠的評論,中央媒體展示的實力、體現的水準、帶來的影響都明顯高出一籌。這次獲獎的35件脫貧攻堅題材作品中,中央媒體雖然只占了5件,但作品特色非常鮮明,以厚重、權威、深刻見長。 《總書記的深情牽掛——來自貧困鄉村的精準脫貧故事》,是同類題材作品中的精品佳作。人民日報社派出十幾路記者,沿著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深入貧困地區考察調研的足跡深入采訪,集中展現脫貧攻堅一線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奮發有為攻克貧困堡壘的生動實踐。這組報道題材重大、形式新穎,敘事生動、文風鮮活,寓理于事、寓情于事,體現了黨中央機關報應有的職責和使命,體現了人民日報守正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宣傳的積極探索,為報道好習近平總書記、宣傳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新的經驗和借鑒。 上接天線 下接地氣 地方媒體離基層近,離一線近,離獨特的新聞資源近,這是他們最大的優勢,也是別人拿不走的優勢。要在競爭中占得主動,地方媒體必須善于揚長避短,做自己該做、能做、擅做的事,重點在貼近性、獨特性、創新性上下功夫,以微知著,以特見長,以新取勝。脫貧攻堅題材的報道,更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在踐行“四力”中發現線索、挖掘素材、提煉主題、精彩呈現。這樣的作品才是受眾歡迎的,評委看重的。 獲得一等獎的廣西云客戶端移動直播《百色大暴雨引發山洪,公路塌方車輛被沖走!通訊員黃文秀發回現場視頻后卻不幸遇難……》,是一件非常難得的突發災害報道。2019年6月16日晚,廣西百色市凌云縣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廣西云客戶端啟動突發事件報道應急機制,在近56個小時的跨度里,連續滾動報道災情進展。作為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通訊員的黃文秀,在駕車回村途中突遭山洪,依然不忘履職,用手機拍下了生前最后一段視頻?,F場發稿、突然失聯、確認遇難、悼念海報……直播完整記錄了這一事件的全過程,扣人心弦。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工作中難度最大、投入最多、工作鏈條最長的“民心工程”,也是全國“五個一批”精準扶貧舉措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新疆廣電推送的電視專題《沙漠人家》,將目光對準中國最難到達的村落之一達里雅布依鄉。攝制組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記錄這個最偏遠村莊徹底搬出沙海的歷史時刻。一步跨千年,達里雅布依的故事正是新疆大地在黨的陽光照耀下最真實最真切的脫貧故事,197戶沙漠人家的搬遷標志著新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部完成。恰逢美國通過所謂的“2019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作品以鐵的事實是對美“以疆制華”險惡用心的有力回擊。 深入一線 還原生活 要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莊嚴承諾,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無疑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硬骨頭。從參評作品和獲獎作品中不難發現,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的媒體和新聞人以極大的熱情和擔當,投身到這場史無前例、功在千秋的偉大戰役中。在35件獲獎的脫貧攻堅題材作品中,來自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媒體的作品多達22件,占六成以上。 貴州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188萬的搬遷人數,占全國“十三五”規劃易地搬遷總人數的六分之一左右。2019年12月23日,貴州省經濟工作會議宣布188萬人易地搬遷任務全面完成,貴州廣電隨即推出電視專題《我是188萬分之一》。六路記者奔赴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跟蹤拍攝,6集報道聚焦易地搬遷中就業保障、扶貧兜底、產業扶持等主題,以被采訪者自述為主,通過展現事實,最大限度還原他們的生活,讓觀眾自己感受、自己判斷、自己得出結論——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正在變為現實。 一等獎作品《二百八十一個簽名挽留第一書記》,講的是陜西子長市瓦窯堡街道張家莊村281名村民聯名寫請愿書挽留第一書記馬永濤的事。陜西日報記者獲知線索的第二天就驅車趕往張家莊,村干部急切地要向記者表達村民們的呼聲,這讓記者既感動又意外。從村干部和村民的介紹中,馬永濤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這幾年,村里的路修了、路燈亮了、廣場建了、大棚立起來了……通訊寫的是馬永濤,折射的卻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書記們的光輝形象。正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個馬永濤,老百姓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黨的關懷,振奮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這正是作品的價值所在。 消息重磅 視頻亮眼 脫貧攻堅題材獲獎作品中,以通訊、消息、專題居多,占全部35件獲獎作品的七成以上;報紙、通訊社、期刊18件,廣電11件,網絡、新媒體6件。網絡、新媒體雖然獲獎數量不算多,但作品的競爭力卻不同一般,8件一等獎作品中,有3件來自網絡、新媒體。其中,新湖南客戶端的短視頻專題《十八洞村龍金彪的Vlog|脫貧之后》,是獲得一等獎的2件自薦作品之一。 脫貧攻堅題材的消息,在評選中總體表現亮眼,共有9件作品獲獎。其中,獲二等獎的2件作品為同一題材,一是新華社的文字消息《革命圣地延安告別絕對貧困》,二是陜西廣電的電視消息《革命老區延安實現整體脫貧》。作為黨中央戰斗了13年的革命圣地和習近平總書記工作7年的地方,延安脫貧是中國反貧困斗爭中的重大標志性事件,也是老區人民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這一題材的作品理所當然受到評委的關注和青睞。 脫貧攻堅,是人類歷史的一大壯舉,值得研究闡釋的問題很多,關鍵在于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使到位、用到位。從這個意義講,新聞界增強“四力”永遠在路上。(作者周躍敏系江蘇省記協主席、第30屆中國新聞獎評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