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上午9時,在遂昌革命紀念館前的小廣場上,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扛著嶄新的國旗來到旗桿下,小心翼翼地系上后,奮力揮臂將國旗展開。 “天安門每天都要升旗,我們這里是紅色舊址,每天也要升!”懷揣一份最樸素的儀式感,看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老人堅毅的眼神中泛起了一抹光亮。 老人名叫朱宗鶴,今年87歲,是浙西南第一個黨支部——中共遂昌支部舊址(遂昌革命紀念館)的管理員。 “發揮余熱,努力工作,報答黨和人民,感恩黨和政府。今天是新中國第72個生日,希望在有生之年,繼續與祖國同行,祝愿祖國越來越好!”朱宗鶴老人望著國旗激動地說。 當天的升旗儀式,有不少鎮、村干部群眾參加。而平日里,沒有旁人相伴,一個人的升旗儀式,朱宗鶴老人一守就是19個春夏秋冬。 無論刮風下雨、暴雪冰雹,還是他重病受傷,人們都能看見泉湖寺上空的五星紅旗。旗桿下,也總有一個蒼老的身軀昂著頭,莊嚴肅穆地把國旗升到桿頂。 在村民眼中,他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在子女看來,他是一個事業為重的父親;但在大家心中,他更是紅色信仰的忠誠守衛者。 7000多次升旗,鋼鐵的旗桿換了兩根,拇指粗的旗繩斷了8條,老人平時站立的地方下陷了三厘米…… 到目前為止,這里的國旗已換到了第31面。每一面換下的國旗上都標有清晰的起訖時間,整整齊齊地珍存在朱宗鶴的文件柜里。 國旗褪去的是歲月的痕跡,留下的是老人對共產主義信念滿腔的熱情和無私的奉獻。 “最讓我高興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主動參與到升旗儀式中,這個傳統也有了更多的傳承者?!爸熳邡Q激動地說。 一句忠誠的誓言,一顆熾熱的心,一個人的升旗儀式……如今,泉湖寺已經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幾乎每天都有游客過來參觀學習。 為了讓前來參觀的游客能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浙西南的革命事跡和遂昌的紅色文化,身為管理員的朱宗鶴又兼職當起了講解員。 一有空,朱宗鶴就學習各類黨史書籍、大柘鎮和遂昌的革命歷史事跡,將展板內容反復練習,不停地讀、不停地講。15000字的宣講內容、近10萬字的學習筆記,浙西南革命史在他口中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來源:麗水日報 記者 鐘根清 通訊員 趙乾谷 葉曉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