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一片紅色沃土,這里曾誕生了浙西南革命史上的“四個第一”:創建了浙西南第一個中共支部、第一個中共縣委、第一支革命武裝,打響了浙西南武裝斗爭的第一槍。 從“兩江”之源到生態之窗,從浙南林海到康養之城,在歷史發展長河中,遂昌不斷擦亮“鮮紅”底色,留下了無數熠熠生輝的革命故事,在浙江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共富浪潮涌,老區換新顏。行走在這片紅色熱土上,處處可領略老區不老、風華正茂的精氣神,和傳承“革命紅”發展“生態綠”的不竭創新力。 “紅色經濟”蓬勃發展,綠水青山成“共富靠山” 繼入選全國首批高質量鄉村振興優秀案例后,今年7月,遂昌王村口鎮申報的《“紅古綠”融合發展,創新鄉村旅游促進共同富裕新模式》入選浙江省首批11個鄉村旅游促進共同富裕案例,成為全市唯一上榜者。 王村口鎮是浙西南革命史上最重要的地標之一。1935年,劉英、粟裕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以王村口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據地。如今,王村口已蝶變為省級首批5A級景區鎮、省級紅色旅游風情小鎮。去年,參觀旅游總人數達20.9萬人次,區域鄉村旅游年收入達5500萬元。 通過深挖豐富的“紅”“古”“綠”三色資源,王村口以紅色資源教化人,用古色資源吸引人,用綠色資源留住人,點燃革命老區新引擎,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特色之路。去年,“挺進王村口 烽火浙西南”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作為全省第一批、麗水市唯一的入選項目,獲得5000萬元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 紅色,是發展的醒目底色。近年來,遂昌秉持“最好的保護是利用”理念,以“紅綠金”推動新時代革命老區融合振興發展,堅持硬核守護和資源轉化兩手抓、兩手硬,以創新激活綠水青山。 坐落在大柘鎮的泉湖寺,是浙西南革命老區第一個黨支部舊址。大柘鎮黨委政府不斷加大紅色資金投入,推進泉湖寺基礎設施提升和數字化改造,推出“紅色+科技”的“云上泉湖”展廳,著力打造柘溪上村紅色美麗村莊、泉湖寺景觀廣場等系列“紅色名片”。 在“紅色目的地”輻射范圍不斷擴大的同時,大柘鎮以大田村成為全國首個GEP、GDP雙核算試點村為契機,全面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建成高山名茶電商產業園、茗道茶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劍光茶廠展示型廠房、車前高山老樹紅茶基地等,以本地茶產業為依托,“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基本形成了一條集茶葉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此外,通過數字賦能,大柘鎮還帶動茶產業轉型提升,推進“萬畝茶?!遍_發,促進茶文旅進一步融合,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茶葉小鎮。在大柘鎮萬畝茶山上,坐落于茶山環抱之中的嶺上人家青創中心、云上茶歇科研中心以及桃谷浮云驛站項目建設已完工。 “項目成功招商后,將對大柘鎮的茶產業發展產生很大的帶動作用?!睋箬湘傁嚓P負責人介紹,當地以“泉湖紅+萬畝綠”構建“紅綠融合共同體”,實施“紅綠”資源整合提升,以泉湖寺紅色愛國教育為起點,萬畝茶海為依托,充分整合紅色旅游小鎮、茶產業數字創業園、茶香一條街、嶺上人家等點位,深度融合體育、生態、旅游、農業、養生養老等產業,以“萬畝叢中一點紅,紅色土地綠生金”推動大柘鎮發展“質效疊加”。 打響“生態牌”,特色產業護航鄉村振興 地處錢塘江和甌江源頭的遂昌,森林覆蓋率高達83.64%。然而,和大多數山區縣一樣,遂昌也遇到了地方財力有限、缺乏人口紅利支撐等掣肘。 如何破題?近年來,遂昌以“總站+分站”模式推動黨建引領“共富工坊”集群建設,建立以品牌帶動、產業賦能、電商直播等6種業態為主的“共富工坊”,逐步形成“共建共享共富圈”。 在遂昌253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著201個行政村,分布著約30萬畝野生箬葉資源。濕潤的空氣加上優質的水源,孕育出的箬葉柔韌性強、氣味清香、葉片寬大,品質上乘,是村民農閑時補貼家用的“活期存折”。 但由于缺乏規模運營和項目開發支撐,往年遂昌箬葉銷售主要依賴于流動商販,收購價格低且受季節限制,一直未能形成產業?!皟r格上不去,村民積極性并不高?!哺还し弧慕ㄔO,為箬葉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睋觳h委組織部副部長、兩新工委書記周辛介紹,2022年,遂昌縣因勢利導,創新成立箬葉產業黨建聯盟,并建立“紅色管家”聯系服務工坊制度,以浙南箬葉市場為總站,5個箬葉產業龍頭合作社、農場為分站,通過“總站+分站+農戶”模式,逐步實現農戶集中采摘、合作社上門收購、市場統一加工的全鏈條管理模式,為箬葉產業集聚發展搭建了平臺。 占地8232平方米的浙南箬葉市場兼具展廳、辦公室、倉庫、冷凍庫、分選車間等功能區,并建有智能化烘房和完善的數字化系統,而遂昌縣昌盛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則負責集中存放向農戶收購來的箬葉。與作坊散戶單槍匹馬制作相比,箬葉“共富工坊”的場地和設備成倍提高了生產效率。 “現在箬葉不僅賣出了好價錢,還賣得更多了?!彼觳h供銷社主任朱建平笑著說,伴隨箬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農戶的日子也越過越好。箬葉“共富工坊”總站員工駱金嬌告訴記者,自己由于身體原因干不了重活,一直缺少收入來源,現在在工坊領薪水,生活很踏實,“一個月就能掙3000多元呢?!?/p> 據統計,2021年遂昌箬葉產業實現產值近億元,直接帶動8000余名采摘箬葉的農戶在春茶結束后的7-9月創收,實現年增收近5800萬元,其中幫助31名低收入農戶實現人均年增收7000余元。隨著浙南箬葉市場冷庫的投入使用,更是讓從事分選、烘干的50余名工人增加了近4個月的就業時間。 箬葉“走出去”,群眾富起來。堆疊成垛的遂昌箬葉大量銷往上海、杭州、南京等地,不僅與五芳齋、昌記、真真老老、南湖齋四大粽子企業聯盟結對,更推動資源就地轉化,撬動了遂昌長粽產業發展“共富鏈”。 目前,遂昌已建成各類56家“共富工坊”,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11100余人,實現人均月增收3200余元。 紅色文化滋養鄉情,精神文明浸潤鄉土 20年來,每天清晨舉行一個人的升旗儀式,是89歲的朱宗鶴老人不變的堅持。10月25日,完成自己的最后一次升旗儀式后,朱宗鶴將一面嶄新的國旗、34面舊國旗、58本來訪筆記、10萬字學習筆記,交到了新一任管理員——包琳莉手中。 “新老交替”的傳承,折射的正是遂昌人用實際行動生動講好本土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活”起來、傳下去的優良傳統。 今年,遂昌掀起打造“浙風十禮·家園遂昌”縣域文明品牌的熱潮,朱宗鶴成為代言人。截至10月16日,全縣已開展“浙風十禮”等文明建設志愿服務活動1363場次,簽到人次逾3.2萬,活動信用總時長10.95萬小時,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志愿服務的良好氛圍。 “浙江有禮”文明實踐品牌在遂昌落地見效的背后,是遂昌多年來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累累碩果。 從2018年12月成為省級試點,到2019年10月入圍全國試點,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國先行先試地,遂昌近年來不斷加快打造群眾家門口的“精神家園”,提煉形成以“三傳五踐行”——傳新思想、傳新知識、傳新風尚,踐行核心價值、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踐行主流文化、踐行鄉風文明、踐行志愿精神為主要內容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內涵,構建“實踐中心—實踐所—實踐站—實踐點”四級聯動的組織體系,不斷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遂昌辨識度。 目前,遂昌已建成1個縣級文明實踐中心、20個鄉鎮(街道)文明實踐所、211家文明實踐站、416個文明實踐點,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3萬余場次,參與群眾超過120萬人次,實現了群眾活動有去處、服務有保障、精神有寄托,呈現出理論宣講入腦入心、文明成果遍地開花、志愿服務人人參與的喜人景象。 不僅如此,遂昌還組建了以山城“80后”“90后”為主的“山中青年”理論宣講團,以“1+N”的方式拓展組建“青風習習”“青年鄉音”“青年挺進師”等20余個特色子宣講團。同時,不斷激發鄉村文明講師團的工作活力,統籌推進形成清單式宣講、固定化宣講、短視頻宣講、微直播宣講、會客廳宣講、思政課宣講等六大宣講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遂昌以王村口為核心,圍繞大柘、焦灘、金竹等革命老區建設“紅學旅”融合聚集區,鍛造“新時代挺進師”。新路灣鎮蕉川村村民們深有感觸地說:“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有‘老革命’來講紅色故事,有干部來講政策說形勢,把黨的好聲音通俗易懂地傳遞給我們,很受用!” 激勵回饋增強歸屬感,培育品牌提升榮譽感,廣泛動員強化參與感,遂昌讓群眾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妙高街道莊山村群眾自發組成“芝麻綠豆”志愿者服務隊,每天輪流為孤寡老人烹制“愛心餐”;應村鄉應村村“好媳婦洗衣隊”每月設立“愛心洗衣日”,為全村70歲以上老人清洗衣物……今年來,全縣各部門及鄉鎮街道組織志愿服務活動4460余場,參與志愿者4.2萬余人次,服務群眾28萬余人次,開展理論宣講720余場,服務群眾4.5萬余人次,組織各類文明實踐活動5400余場,參與活動總人數超過37.3萬人次。 紅色底蘊和綠水青山交相輝映,共同富裕步伐鏗鏘有力,老區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曾經孕育革命火種的紅色熱土,如今正描繪著“紅綠相映”的高質量發展精彩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