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寧毛窠村,畬族老大媽鐘金釵冒著危險,醫治一批又一批紅軍傷病員,在她一家遭到敵人迫害后,還堅持為紅軍做事;在遂昌湖山鄉,家境富裕的包氏兄弟積極響應抗日救亡運動,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指引下,創辦民眾夜校、籌建農村劇團、動員青年參軍……翻開浙西南革命史,這樣的軍民魚水情的例子不勝枚舉,浙西南群眾奮勇爭先,為紅軍送信、站崗、放哨、治傷,有些甚至獻出了生命。 “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在挺進師進入浙西南后,粟裕規定全體指戰員每人每天寫五條標語,找10個群眾談話。部隊到駐扎地,盡可能召集群眾大會。浙西南革命根據地之所以能夠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堅持下來、發展壯大,最后走向勝利,其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黨和紅軍始終密切聯系群眾,依靠群眾,和群眾同甘共苦,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取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戰勝困難的重要法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作風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睙o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人民群眾永遠是我們的堅實靠山。 今天我們學習浙西南革命精神,就是要學習密切聯系群眾,牢牢依靠群眾力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更需要將密切聯系群眾,牢牢依靠群眾力量的精神傳承下去。這種精神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就是撲下身子,深入群眾,多走、多看、多問、多講、多思考,耐心聽取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真實的想法,關切群眾的實際困難,把問題找出來,把方法想出來,把措施貫徹下去。 群眾路線是黨的傳家寶,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是無法割舍的。密切聯系群眾,依靠群眾力量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一項重要工作,黨員干部必須要高度重視起來,運用好這一重要法寶。歷史證明,只有深入群眾,才能夠知民情,解民意,才能夠集民智,辦大事、辦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