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p> 毛澤東詩詞中對革命年代“紅軍橋”的描寫極其生動?;仡櫿阄髂细锩鼩v史,在“中國廊橋之鄉”慶元縣,有這么四座廊橋,匯聚了歷代能工巧匠的木拱廊橋建造技藝,同時也是紅軍在浙西南屢建戰功,書寫浙西南歷史的見證。 如今,它們已成為慶元紅色旅游的景點和地標,成為當地百姓和慶元游子心之所系的鄉愁。因為廊橋就是紅軍駐守和進軍的關卡和要道。 為充分研究、挖掘、提煉“浙西南革命精神”內涵,切實發揮慶元革命老區獨特的紅色資源優勢,推進“紅+綠”深度融合,謀劃一批重大項目,慶元“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踐行活動辦公室收集整理了4座“紅軍橋”的故事,讓全縣“紅+綠”融合有了“橋頭堡”。 今年5月,慶元還將舉辦“江南100慶元廊橋國際越野賽”,把慶元廊橋串點成線,發展紅色旅游。屆時,四座“紅軍橋”又將成為慶元高質量綠色發展的見證者。 步蟾橋:廊橋“美男子”的紅色基因傳承 步蟾橋坐落于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水尾,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為“國寶級”廊橋。 1934年8月26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由福建壽寧縣硤頭進入浙江慶元縣境。27日,先遣隊先頭部隊來到慶元荷地區署駐地舉溪(月山)村尾。 他們在步蟾橋橋頭下,以溪坎為掩護,蹚水向上游前進。一個六角形3層大碉堡就在眼前,慶元縣保安團一個分隊兩個班駐守于此。 敵軍見紅軍襲來,退入碉堡,緊閉大門,不敢向紅軍開一槍。先遣隊將碉堡團團圍住,敵不動,我不動,在步蟾橋上監視敵軍,圍而不攻。隨后,先遣隊戰士們發動群眾分掉土豪家的糧食后,在村里宿營,第二天離開月山,北上抗日。 如今的先遣隊宿營地原址被拆除改建,建成為舉水鄉中心小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月山學子。步蟾橋得以保護,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月山村,讓人們最先想起的就是比央視春晚還早的“月山春晚”。2019年,“村晚”導演表示,晚會又有新節目,將重現先遣隊戰斗故事。劇本編撰完成后,它將成為“月山春晚”除了《農活秀》《月山之歌》《四大媽夸月山》《忖忖烏辱財主》后的常駐節目,通過月山群眾支持紅軍北上抗日的情節演繹,再現慶元人民的紅色基因和戰斗精神。 濛淤橋:廊橋變身民宿經濟集聚地 濛淤橋位于慶元縣五大堡鄉濛淤村,始建于元代,位于慶元東部進入縣城的交通要道上。 1934年8月28日凌晨,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離開舉溪挺進慶元縣城,突破敵人在小漈頭的伏擊阻攔后,于午后時分抵達五大堡鄉濛淤村。 先遣隊運輸隊與從石記岱尾追而來的國民黨麗水保安分處軍士分隊和慶元保安一中隊遭遇,雙方發生激戰。先遣隊兩頭夾擊,讓敵人陣營大亂,棄槍而逃。 在濛淤橋遭遇戰中,紅軍斃敵保安隊軍官一名、士兵多名,抓獲俘虜多名,繳獲槍支彈藥若干。紅軍方面也犧牲2人,多人負傷。此役后,先遣隊繼續掃清沿途堵截的敵軍,并于28日下午一舉攻占慶元縣城。所以,濛淤橋遭遇戰又被稱之為先遣隊占領首個縣城的“前哨戰”。 現如今,濛淤橋不但成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周邊就有多家有影響力的網紅民宿“廊橋故里”“大寶古道”。西川古村落和濛淤村,連接多條古道,是遠近聞名的紅色旅游、登山游的景點村?!八捰墓?、藝宿西川”和“昶園”項目就坐落在古村、古道間,將成為下一階段慶元縣旅游投資的“新亮點”。 站在濛淤村的浙江慶元革命老根據地縣紀念碑前,慶元縣史志辦副主任吳傳彪說,濛淤村將成為慶元縣紅色旅游的“中心村”,這里不但有綠色景區、民宿經濟和優越的區位條件,還將成為全縣各單位部門學習“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打卡地”?!凹t+綠”融合發展,前景廣闊。 后坑橋:竹口戰場催生浪漫花海 后坑橋,位于慶元縣竹口鎮楓堂村。1934年8月30日拂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6000余人離開慶元縣城,上午10時許抵達竹口一線,遭遇浙江保安第一縱隊第二支隊和浙江保安第三團(欠一營),開啟了“竹口大捷”的帷幕。 敵軍從浦城趕到小梅,當聽到“紅軍約千人,槍半數”的錯誤情報后,信以為真,顧不得吃飯,前來慶元堵截紅軍。 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紅軍指揮官親臨陣地指揮。敵軍已占領后坑橋、培蘭亭,向官山一線山坡推進,并在迫擊炮、輕重機槍的掩護下,對紅軍瓦窯山側后進行多次兇猛攻擊。紅軍守住正面通道,頂住了敵人一次次沖鋒。 夜幕降臨,善于夜間作戰的紅軍組織反擊,敵人猝不及防,指揮所被搗毀。一股紅軍沿下濟溪逆水而上,直插敵后,摧毀敵迫擊炮陣地,搶占了制高點。敵陣大亂,紅軍趁機發起反擊。 “竹口大捷”是先遣隊自瑞金出發以來,繳獲最多、最為成功的一役,是紅軍野戰殲敵的范例之戰。 竹口戰斗中的一片平原,現今變成了黃色的油菜花花海,這里正舉辦傳承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醉美花海展”。慕名而來的游客聽到紅軍在竹口痛擊敵軍的故事后,對這片浪漫花海又有了新的體驗,對紅軍指戰員的浴血奮戰紛紛點贊,對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倍感珍惜。 慶元縣紅十字會組織人員來到后坑橋后的竹口戰斗紀念館緬懷先烈。當看到“竹口大捷”的消息刊登上1934年9月4日的《紅色中華》時,人們都充滿著自豪感,感知著慶元革命年代的激情和浪漫。 如今的竹口鎮,已然成為了“中國鉛筆第一鎮”、慶元甜桔柚的主產地之一。竹口鎮黨委政府將在今年投資數百萬元,重新修建當時的戰壕、古道,試圖重現當年“竹口大捷”盛況,不但要做“紅+綠”融合文章,更要發展工業游、采摘游,將“竹口大捷”的影響力傳播得更廣。 會龍橋:“關鍵性一仗”的紅色浪漫 會龍橋,位于慶元縣百山祖鎮齋郎村,始建于清朝嘉慶八年(1803年)。1935年4月23日,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500余人在師長粟裕、政委劉英、參謀長王永瑞、政治部主任黃富武等率領下進駐慶元齋郎村。 4月28日早晨7時,戰斗率先在村尾水口打響,敵人到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會龍橋畔水口陣地谷底,抬頭一看,紅軍嚴陣以待,難以進攻,只好原路退回,改道岙頭淤,結果又被紅軍阻攔擊潰。 上午9時,浙保一團主力被誘入預設伏擊區,遭挺進師主力居高臨下迎頭痛擊,戰斗持續七八個小時,紅軍擊傷敵團長李秀。李秀部隨即潰不成軍。 此役紅軍以少勝多,斃傷敵300余人,俘虜敵200余人,繳獲重機槍1挺、輕機槍4挺、長短槍150余支、各式子彈無數發。 齋郎戰斗的勝利,使紅軍挺進師擺脫了敵人前堵后追的困境。該戰,被粟裕大將譽為“是我軍挺進閩浙邊以后的關鍵性一仗”,挺進師主力乘勝迅速挺進浙西南腹地,掀起了浙西南革命的高潮。 如今的齋郎村為浙江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主戰場牧牛場得到了完好的保護,會龍橋成為了人們紅色旅游必去之處。紅寶齋民宿是該村第一個對外開放的紅色主題民宿,每年六七月份都會吸引來避暑和參觀齋郎大捷戰場的各地游客。 除了這四座紅軍橋之外,慶元還有詠歸橋、龍慶橋、半路亭橋等“紅軍橋”和“紅色廊橋”。其中,詠歸橋還是中共慶元縣特別支部(中共慶元縣委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誕生地,如今已經成為慶元百姓散步和緬懷先烈的好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