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泉的革命熱土上,歷經百年風雨飄搖、在青山綠水間屹立不倒的老屋,訴說著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延續著本鄉本土的紅色基因。
中共龍遂縣委辦公舊址——楊家大屋,又名“四知堂”,名字起源于楊氏先祖、東漢名士楊震拒絕收禮時,回復對方“暮夜無知者”的那句千古名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浙西南革命烽火燒到龍泉大地。在延續廉潔、耿直家風的楊氏后人為主的古村落——住龍鎮碧龍村里,先后涌現了楊達鑾、楊金貴、楊天保、楊松貴、楊觀仁、楊觀義、羅木發、俞柏森、楊榮柱、楊觀禮、楊堂榮、楊發州等12位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革命英烈。
1934年農歷11月5日,紅軍葉全興部從福建進入浙江,首站就到了碧龍村,26歲的楊達鑾就在村邊主動迎接了紅軍。1936年,楊達鑾入黨,不久后任碧龍村黨支部書記。為了斗爭的需要,楊達鑾之后又擔任了游擊隊長、武工隊副隊長。1941年“皖南事變”后,國民黨浙江當局派出反動軍隊圍剿我抗日隊伍。他們把碧龍村三百多名群眾關押在楊家大屋,揚言抓不到楊達鑾,就燒掉老屋,燒死所有被關押群眾。
得知消息后,楊達鑾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挺身而出:“共產黨人不怕犧牲,一個人能換幾百人的自由,能保住這座老屋,我死也值得。殺死一個楊達鑾,將會有千千萬萬個楊達鑾站出來!”楊達鑾被捕后不久,為革命獻出了33歲的年輕生命。
受到楊達鑾的感召激勵,而獻出生命的還有碧龍村黨員楊祝連。她10歲參加革命,是中共閩浙邊委武工隊隊員?!巴钅鲜伦儭焙蟮?943年5月,敵人抓到楊祝連,給她上老虎凳、烙鐵和辣椒水。楊祝連誓死不說出黨的秘密。最終,這位龍泉“劉胡蘭”于1943年10月3日,被敵人殘忍殺害于福建省浦城縣水南橋下,年僅17歲。
楊家大屋見證一村忠烈,操氏老宅走出“一門六英烈”。寶溪鄉高山村的一戶普通農家,共一家八口,母親和六個兒子、一個兒媳相依為命,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第一站就來到了高山村。他們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紀律嚴明,讓操氏一家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老大操正旺、老二操正昌、兒媳李起芝、老三操正長、老四操正福、老五操正林先后參加革命或為革命事業服務,最終都壯烈犧牲,只剩下老六延續操氏血脈。
如今操氏后人看著破敗的老宅,說起“一門六英烈”的故事,仍然充滿自豪:“干革命,哪有不死人!我們家的六位先人光榮犧牲,當時,浙西南特委書記張麒麟就住在我家,他親手安葬了他們,我們家真的值了!”
在住龍鎮西井村中共浙西南特委舊址的老宅里,村民委員會主任范啟發表示,下一步,西井村將想方設法修繕烈士墓碑和革命老屋、遷移安置烈士遺骨,讓革命遺址重放光芒,讓革命精神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