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出生在浙西南海拔1200多米的慶元山村齋郎。這里是浙江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更是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1935年‘齋郎大捷’的戰場……這里的窮苦源自偏遠二字,而‘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吃苦精神,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我懷揣著這種精神走出大山,考進北大,在燕園里用數學改變著自己的命運?!?br/> 聽說家鄉慶元正在學習“浙西南革命精神”,去年剛從北京大學科學與工程計算系畢業的博士生葉時煒寫了這篇網絡微文《吃苦就是齋郎的革命精神》。 在齋郎村文化禮堂的“學子墻”上,不僅有葉時煒一位北大學子,還有現在在溫州工作,以全省文科第二名考上北大本科的葉秋玲。此外,全村還有研究生9人,本科畢業生58人,??飘厴I生69人。對于一個戶籍人口千人的小山村而言,這個數字相當可觀。 “其實在北大求學的過程中,我不僅僅要靠‘小聰明’,更需要的是意志力。曾記得,數學大師陳省身被記者問及,做數學難題是天賦重要還是勤奮重要?陳省身說,天賦重要,因為每個人都很勤奮,不勤奮都沒資格比天賦。我出生在農村,家庭經濟基礎相對較差,但也意味著齋郎人只要稍作努力,就能一直走‘上坡路’,生活總會越來越好,所以我們更容易感到幸福。感謝齋郎帶給我的這許多?!痹谖⑽淖詈?,葉時煒這樣感慨道。 “80”后學子的微文激勵了齋郎村“90”后學子葉楨。1994年出生的葉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研究生,今年就要參加工作。他在葉時煒的微文后,也附上了自己的一篇學習“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人生感悟”:“作為從小在齋郎長大的孩子,我爬過放牛山,撿過當年紅軍戰士射擊敵人所留下的子彈殼,參觀過紅軍戰士的居所,看過粟裕大將的指揮所,在‘齋郎大捷’紀念碑下敬過禮,唱過國歌。因為紅軍的無償奉獻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這不怕死、不怕苦的戰斗精神,值得我們后人傳頌;這勇于拼搏、自強不息的紅色基因,值得我們后人不斷傳承!”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畢業的葉立群、太原理工大學畢業的葉梓銘、杭州師范大學畢業的葉慧芳、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吳廣盛、南京師范大學就讀的葉淑媚紛紛在朋友圈里轉發這兩位同村學子對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學習文章,百余名“考出大山”的齋郎人紛紛點贊。 葉淑媚的父親、齋郎村黨支部書記葉伙有,每天都會到文化禮堂的“學子墻”駐足。每每有游客到齋郎,他就會充當紅色旅游的“地接導游”。他總會自豪地告訴每一位游客:“后生可畏,齋郎精神代代傳,我們為國家社會經濟建設培養了近150名‘紅色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