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闭阄髂细锩陂g,麗水人民滿心滿意盼著紅軍,擁護紅軍,只為翻身做主人,永不被欺凌,流傳下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重走浙西南革命路,記者采風一路有映山紅相伴。它們開遍峰巒、山谷、溪澗,有濃烈的紅,血染的粉,更有稀少罕見的猴頭杜鵑。人們說,映山紅是革命烈士用鮮血染紅的映山紅,就是一次殊死戰斗的見證。勤勞淳樸的麗水人民堅持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永不叛黨,譜寫出一曲又一曲“一心跟黨走”的革命贊歌。 一座豐碑 有這樣12個名字,他們從來不被人們廣泛提及,卻是一村人心中永不磨滅的豐碑。 每年清明,龍泉市唯一的“鄉村小學”——碧龍村中心小學的11名學子,都會集體來到碧龍村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祭奠革命先烈,以此明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祖國富強而奮斗!” 碧龍村革命烈士陵園建于2013年,位于龍泉市住龍鎮碧龍村溪北面,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有紀念碑、烈士墓、紀念廣場、園陵綠化等組成,是浙江省唯一一座村級革命烈士陵園,由村民們花費30余萬元自籌自建。 碧龍村黨支部書記楊洪春撰寫《碧龍村志》,編有“浙西南革命”篇章,特別記錄了2013年修建浙江省第一座村級革命烈士陵園的全過程,其中一個情節感人至深:村民們爬上高山,把全村12名英烈的遺骸集中到了陵園,親手掩埋,邊埋邊哭,哭聲縈繞青山綠水間。 1936年至1938年期間,碧龍村先后有80多位村民入黨,村黨總支下轄8個黨支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共有8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碧龍村鬧革命,是因為這里地處浙閩贛邊界,經常被“白匪”騷擾,生活苦不堪言。 碧龍村有8名烈士慷慨就義。其中,有為救上百村民性命、只身赴死的楊達鑾,碧龍村黨支部書記楊金貴、楊天保,福建浦城毛洋黨支部書記楊松貴、浙閩邊武工隊副隊長楊觀禮、隊員俞柏森,以及碧龍村頭楓楊樹下被殘忍殺害的黨員楊觀仁、羅木發、楊觀義。 其他參加革命的群眾遺骸,如楊榮柱、楊發州、楊堂仁,以及犧牲在碧龍村的紅軍戰士都一起被合葬在紀念碑下。 “1985年,我在整理村史資料和革命家史時,曾立志在有生之年,為碧龍村的革命先烈和革命群眾立一座紀念碑。碑體上刻著他們的生平事跡,讓后代景仰他們,崇拜他們,學習他們這種充滿理想信念的革命精神!”楊洪春眼里飽含淚水地說,村民自籌自建革命烈士紀念碑、陵園,就全省而言,也不多見。但是他覺得,碧龍村的“紅色基因”,才是那座永遠矗立在人們心中的紅色豐碑! 兩只“紅軍碗” 一個普通的日子——2014年1月9日,對于慶元縣齋郎村時年85歲老人葉慶爐而言,卻顯得意味深長。 這天一早,葉慶爐從樓頂上小心翼翼地取出他79年前珍藏完好的一大一小兩個“橄欖綠”青瓷碗,雙手顫抖地捧著,端到齋郎戰斗舊址紀念館捐贈現場,激動地說:“我老了,該給它們找個‘家’了?!?/p> 1935年4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從福建壽寧縣進入慶元縣齋郎村。由于村民對紅軍不了解,以為又是“白匪”進村,都紛紛逃進山里避難。當時只有6歲的葉慶爐在逃往山上的途中扭傷了膝蓋,他的姐姐只能把他又背回了村里。 “白匪”未到,來的卻是紅軍。紅軍進村后,看到村民們都走了,就住宿在村外,并把村里的道路打掃得干干凈凈,對農家秋毫無犯。 正當紅軍煮好一鍋面準備就餐時,突然一民房里傳出一陣陣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聲。三位紅軍戰士循聲找去,首先發現一個衣衫襤褸的女孩掩面痛哭,躺在地上是年幼的葉慶爐,一只膝蓋腫得像皮球一樣大。 兩位紅軍戰士用青瓷碗端來兩碗面,取來了傷藥膏貼,為葉慶爐清洗上藥。過了兩天,個別膽大的村民偷偷回家查看,看到紅軍并沒走進農家半步,知道紅軍是“農民兄弟自己的軍隊”,于是上山將村民們叫了回來。 齋郎戰斗打響后,為幫助紅軍打跑“白匪”,村民們自愿請命挖戰壕,送彈藥,甚至主動幫助紅軍收拾戰場,撿回敵人打敗仗丟棄的槍支,一一上交紅軍。此后,在紅軍駐村的6天里,葉慶爐和姐姐每天每餐也都能吃上熱騰騰的“紅軍飯”??墒?,到了第6天,紅軍走得太急,竟然把兩個青瓷碗落在了姐弟倆家里。 為了防止敵人“反攻倒算”,葉慶爐父親帶著葉慶爐半夜偷偷在菜地里挖了坑,用紙包好兩只大碗,埋于地下。 一晃就到了1951年,全國獲得了解放。一家人又偷偷把這兩個青瓷碗從菜地里挖了回來,從始至終未和任何人提及“紅軍碗”的故事。村里時不時有收購古董的商販來串門,問有沒有年代久遠的青瓷碗,可以重金收購。葉家人緘口不言、閉門謝客,因為他們已經把兩只“紅軍碗”當成了紅色“傳家寶”。 1992年以后,慶元縣委修復了齋郞戰斗指揮部舊址,讓文物工作人員到民間收集一些珍貴的紅軍遺物。而葉慶爐卻一直不舍得把它們捐出來。 近年來,葉慶爐年歲漸高,身體越來越差。他覺得,是到了為兩只“紅軍碗”找個“家”的時候了。2014年1月9日,他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向慶元縣委說出兩只“紅軍碗”的故事。 如今,兩只“紅軍碗”,一只在齋郞戰斗舊址紀念館里存放,一只收藏在杭州軍史博物館,都在向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訴說”著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與齋郞人民的“軍民魚水情”。 三塊銀元 1942年4月29日,龍泉碧龍村支部書記楊天保被殺害于龍泉白巖村張家大門口。 這一天,敵人在白巖村押解10名黨員到白巖“開會”。名為開會,實為“最后通牒”。黨員們誰也不害怕,更不會逃走,以免禍及家人。他們心里只有一個信念:“怕死,就不當共產黨!” 國民黨反動派肖公健指著10位共產黨員說:“叫你們去捉拿張麒麟(浙西南特委書記),你們不去,以為我真的不敢殺你們嗎?今天我叫著誰,就殺誰。楊金貴!楊天保!今天就先殺你們兩個!” 話音剛落,楊金貴、楊天保被押赴刑場。就義前,楊天保叫來哥哥楊天佑:“哥!我衣袋里有三塊銀元,你拿去代我向黨組織交納最后一次黨費?!?/p> 楊天佑接過三塊銀元后,卻立即被敵人搶走,他強忍心中悲痛,讓弟弟放心,他會用自己的錢,為楊天保交上最后一次黨費,完成他最后的心愿! 時過境遷,“三塊銀元”的故事在龍泉市住龍鎮已經家喻戶曉,幾乎每一個黨員干部、婦女兒童都是這個故事的分享者和講述者。 革命故事記心間,紅色文化永流傳,吾輩建功當自強。 從慶元齋郎走出大山,在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畢業的“90”后學子葉立群,在微信朋友圈里這樣分享著自己關于家鄉的紅色記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鳛橐幻S郎人,既然身負紅色基因,必當傳承使命,砥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