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br/> 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為“麗水之干”注魂、賦能、立根;傳頌浙西南革命故事,為麗水生態價值實現提供新的平臺,進而實現紅色資源價值轉化,讓理想照進現實。 茶葉“泡出”致富路 “山河已無恙,英雄請回家”。 從青山綠水間,把龍泉市碧龍村革命先烈遺骸遷進革命英烈陵園后,碧龍村黨支部書記楊洪春一直在煩惱同一件事情:以前是“青山處處埋忠骨”,如今是“守著青山盼金山”。他必須想出致富“金點子”,讓村民在大山里就能致富奔小康。 2018年,碧龍村作為浙閩贛邊界村,一直是龍泉市“消薄”的重點村、難點村。該村村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在外打工,有點法子的農民都走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村集體收入多年沒有明顯增長。如何破題? 楊洪春喝了一口碧龍的大碗茶,一個想法涌上心頭。 碧龍村盛產野茶,擁有種植茶葉的好山好水,泡出茶來,清香撲鼻?!昂尾灰M外來資本種茶富民?”楊洪春多次拜訪住龍鎮黨委政府和龍泉市相關部門,希望落實碧龍村的這一富農產業。 一個偶然的機會,來自武夷山的茶商謝正偉,走進龍泉住龍鎮。游覽過紅色景點時,他在住龍投資興業的設想和楊洪春一拍即合。 “村民勤勞質樸,務實強干,大家在乎的是紅色古村的榮譽感。您能來碧龍投資,我們很高興,能不能到村民自籌自建的烈士陵園,祭拜碧龍的革命先烈,讓老百姓放心跟著您干!”茶商一進村,楊洪春啥也不說,只說了這么個建議。謝正偉欣然同意。 2018年8月,碧龍村順利“消薄”。邊界線上的這個偏遠山村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趕上了龍泉市農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蜂桶“釀出”甜蜜生活 在龍泉市住龍鎮西井村,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被村民寫在村頭白墻上。 西井村村民以范姓為主,為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后人,于清朝乾隆年間遷居于此。該村因群山環抱,森林茂密,野花繁多,全村87戶人家半數農戶養蜂,人均有蜂箱3桶,每人每年可增收3000余元。 西井村還是紅色古村,中共浙西南特委舊址坐落于此,包括浙西南特委書記張麒麟在內的紅軍戰士都曾在此駐扎、操練、戰斗和生活過一段較長時間。 因為革命斗爭的殘酷性,負傷后的張麒麟和紅軍戰士一起在龍泉的深山老林里療傷、養傷。西井農家里沒有特別好的補品,西藥又是稀缺資源,所以,村里男女老少一合計,把藏在大山里的蜂蜜拿了出來,作為紅軍最重要的療傷物資,交給黨組織。 土蜂蜜外敷,能醫治中度的肌膚損傷,特別是燙傷,原理是作為創傷敷料時,土蜂蜜能抑制細菌滋生。蜂蜜內服,能消除紅軍戰士的疲勞,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養肝護肝,潤腸通便,還能治療失眠。 解放后,西井村民把養蜂作為特色產業發展,走上了“一帶一路”蜂蜜的國際論壇。2018年9月23日,全國首屆“農民豐收節(蜂蜜)”在西井舉辦,更是讓山村里的“小蜜蜂”飛向全國和世界。 “借力‘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弘揚和踐行活動,我們村的土蜂蜜又有了生態溢價的新空間?!蔽骶宕迕裎瘑T會主任范啟發表示,桶蜂“釀出”甜蜜生活。從村里老一輩決定跟著紅軍干革命開始,西井村村民心中就播撒下了紅色的種子?,F如今,花開四季,蜜香誘人,正應了《岳陽樓記》里的那句:“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边@正是西井村村民一心跟黨走的真實寫照。 一畝梯田“種出”金山銀山 云和梯田,云蒸霞蔚,田埂猶如鄉村協奏曲,波紋起伏。梯田之下,有一座坑根村,春意漸濃,山花爛漫。 張其虎,一直是云和縣崇頭鎮的普通農民,家有一畝薄田,就在梯田景區內,是這里再普通不過的種植戶。景區建成前,他一年種植水稻的收益不過4000元??伤S后就遇到了梯田綠色發展的好年景。 云和梯田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后,他蓋起了兩層半農房,建起了坑根休閑莊園,辦起了民宿農家樂。一畝梯田,不但種水稻,還養起土雞、土鴨、田魚、田螺,這些都成為了他餐館的招牌菜。更有縣總工會把療養地點定在了他家,帶來了持久的客源。 “今年入春以來,除了工會療養外,來云和小順抗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梅灣紅色古村游學的代表團也越來越多?!睆埰浠⑦€驚喜地發現,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云和會議”舊址就在云和梯田深處的尖坳村,不久之后,來他民宿做客的游客數量還會繼續增多。 2018年,張其虎僅經營農家樂,就創收了120萬元,是8年前種田收益的300倍。張其虎笑著說,紅色旅游為今年開了個好頭,他希望自家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在云和梯田“種出”金山銀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