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素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自五四運動開始,馬列主義陸續在麗水偏僻山鄉傳播。一些進步青年紛紛外出尋求革命真理,章秋陽、唐公憲、周定、蔡鴻猷、麻植、季步高、李逸民等成為我黨早期共產黨員。1927年1月,麗水最早的中共地方組織——中共遂昌支部成立。緊接著,麗水、青田、縉云等地相繼建立共產黨組織,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從1928年開始,各地黨組織陸續發動群眾,建立工農革命武裝,舉行武裝暴動,反抗國民黨反動派。1930年,青田、縉云的工農武裝統一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革命烈火燃及麗水大地。 1934年,從江西中央蘇區出發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慶元、龍泉、遂昌等地。與此同時,閩東、閩北的黨組織和紅軍開始將活動區域擴大到慶元、景寧等縣。1935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師長粟裕、政委劉英率領下,進入浙西南,發動貧苦農民開展土地革命,建立第一個全區性的黨組織——中共浙西南特委,開辟了浙西南革命根據地。9月開始,雖然遭到蔣介石調集國民黨部隊的先后兩次重兵圍剿,大批紅軍將士、共產黨員和農運骨干被殺害,但老區廣大共產黨員、紅軍指戰員和群眾仍以堅強的革命信念和頑強的斗爭精神,一直堅持到抗日戰爭的到來。 抗日戰爭爆發后,紅軍挺進師主力編入新四軍北上抗日后,留下的部分紅軍骨干在麗水積極發動民眾抗日救亡,秘密發展黨員。設在麗水城內的新四軍駐浙江辦事處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黨的領導和國共合作形勢下,麗水各地出現抗日救亡高潮。1939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機關從溫州遷移到麗水城,建立多處秘密聯絡機關,領導全省黨的工作和抗日救亡。麗水逐步成為浙江抗戰的大后方。 自1940年開始,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一次次反共高潮,麗水革命形勢逐步惡化。按照中央和省委指示,中共處屬特委實行隱蔽精干方針,堅持革命斗爭。1942年后,省委機關遭到破壞,一批地方黨的領導人相繼被殺害。在嚴酷環境中,各地黨組織頑強地堅持獨立斗爭。1944年下半年開始,麗水黨組織與在四明山的浙東區黨委取得聯系后,特委大刀闊斧開辟新區,建立武裝工作隊,開展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進攻。 1946年6月,全國解放戰爭拉開序幕。中共處屬特委在原武工隊基礎上,擴大武裝力量。經過長期艱苦斗爭,麗水形成了解放戰爭時期新的浙西南游擊根據地。1949年5月,在各地黨組織的配合下,人民解放軍長驅直下,麗水全境解放。 目前,麗水全市所有縣(市、區)都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革命老根據地縣。全市有民主革命時期的革命遺址429處、其他遺址36處。經過各地的努力,全市至今已擁有省級黨史教育基地8個、市級黨史教育基地23個,這將為我市在廣大黨員中,開展紅色基因教育,加強黨性鍛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