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口戰斗 1934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約6000人,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隨軍黨代表曾洪易、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的率領下,從江西瑞金出發,北上抗日。8月26日至9月2日,先遣隊穿越福建省進入浙江省慶元縣境內,先后在舉水、周墩、慶元縣城、曹嶺、小梅宿營。紅軍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紅軍的北上抗日行動,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阻撓和破壞。紅軍途徑慶元縣境時,國民黨軍先后在岙里、舉水、小漈頭、竹口等地攔截紅軍,發生多次戰斗。其中以竹口戰斗最為突出。  竹口后坑橋 那是8月30日早上,先遣隊離開慶元縣城向竹口方向挺進。在此之前,國民黨慶元縣縣長張致遠已于28日棄城逃往竹口,并向省政府求援。國民黨浙江省政府立即派浙江保安第二支隊司令杜志誠率浙江保安第三團、麗水保安警察大隊和慶元縣保衛團前往增援。當聽到張縣長說“紅軍只有1000余人,槍半數”的消息時,他們為搶頭功,竟連燒好的中飯也不吃,急匆匆趕到竹口后坑橋一帶堵截。 戰斗在當天下午3時開始。敵人以輕重機槍、迫擊炮開路,向先遣隊駐守的瓦窯山陣地連續發起10多次猛烈沖鋒,均被英勇頑強的紅軍一次次擊退,戰斗異常激烈。等到天黑,善于夜間作戰的紅軍及時調整戰略,派出一支突擊小分隊經洋源迂回到敵人背后,分左右翼包抄敵人,突然發起進攻。敵人猝不及防,陣腳大亂,指揮所被摧毀。至次日凌晨,敵人敗退。 這次戰斗,紅軍犧牲25人,殲敵300余人,繳獲迫擊炮2門、輕重機槍10多挺、長短槍400余支,慶元縣保衛團副團長丁南被當場擊斃。浙江保安第二支隊司令杜志誠棄兵潛逃,浙保三團團長何世澄逃至龍泉縣天妃宮時,只剩一名警衛員伴隨,兩人走投無路,畏罪自殺。9月1日,竹口戰斗結束后,先遣隊聽說慶元縣長張致遠還躲在竹口,立即派一小分隊至竹口后坑橋一農戶家,將其抓獲,后押往福建崇安。竹口戰斗,是紅軍先遣隊自瑞金出發以來最成功的一個戰例。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于1934年9月4日報道了這次戰斗,竹口戰斗被載入史冊。 白柘洋村 白柘洋村,地處慶元東隅80公里的官塘鄉,與景寧和福建壽寧兩縣毗鄰,是一個有近百戶農家的小山村。三縣邊境山水相連,語言相通,風俗相近,自古有攀親結友的淵源。閩東黨組織在壽寧建立蘇維埃政府,組織農民暴動,攻打反動民團,打土豪,開倉濟糧的事,白柘洋一帶的群眾早有所聞。  白柘洋村村貌 1933年秋,張立貴以探親為名,到官塘一帶秘密活動。其母舅官塘村的吳先模聽了他的宣講,當即對革命表示贊同和支持。接著,張立貴到白柘洋村岳父吳先熙家,向群眾宣講革命道理,動員群眾勇敢地參加革命。長期遭受封建地主剝削和壓迫,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過著極端貧困生活的白柘洋村群眾,經張立貴的宣傳啟發,認識到只有組織起來走革命的道路,才有窮人的出路。張立貴交代積極分子胡正理、吳先振等人,今后向其他群眾多做些宣傳發動工作,但要注意行動保密。
張立貴回到壽寧,將慶元的情況向上級黨組織匯報。同年11月,張立貴帶領壽寧黨員陳慶重再次到白柘洋村,與胡正理、吳先振等商量成立村蘇維埃政權相關事宜。他們召集全村各戶開會,宣傳革命道理,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動員全村群眾積極參加革命,開展游擊戰爭。由于胡正理、吳先振按照張立貴的吩咐,對各戶主事先做了宣傳工作,當地群眾已有相當思想基礎,因此,表決順利,各戶主都表示支持贊同革命。會上,當眾推選胡正理、吳先振、吳先錦、吳志瑞、吳先春、吳先蕃、吳先端等7人組成村蘇維埃政府(對外稱“七部委”),胡正理任主席(對外稱村長)。 1934年12月,在白柘洋村建立了慶元縣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白柘洋村支部,胡正理任書記,隸屬中共福(安)壽(寧)縣委。同時,成立農民協會等群眾組織,配合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白柘洋村黨支部和蘇維埃政府的成立,在慶元東部革命點燃了星星之火。尤其在國民黨的兩次“清剿”斗爭期間,為掩護范式人部、葉潘部發揮了重要作用。 崔上村 1946年11月,以陳貴芳為書記、張翼為副書記的中共閩浙邊地委,欲開辟福建的松溪、政和、壽寧、建甌、水吉、浦城及浙江的慶元、龍泉等縣的工作,與浙西南的中共組織取得聯系,使工作區域連成一片。 1947年1月,陳貴芳一行18人從福建省古田縣動身,北上閩浙邊地區。行至浙江省遂昌縣境時,遭國民黨軍前堵后追,退到慶元縣北部的崔上村。崔上是個只有30來戶農家的小山村,地處浙閩兩省四縣交界的高山之上,交通不便,位置險要。 地委即在崔上村召開會議,決定分三路行動,到浙西南尋找中共處屬特委。其中,張翼帶領程宗波、張國榮等一部,以崔上為中心,在松(溪)浦(城)龍(泉)慶(元)邊區開展工作。 依靠崔上村周志芳、周維趙等人,張翼等率部深入群眾,恢復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建立的關系戶、交通聯絡站,建立了40多個游擊活動聯系點。同時,爭取到國民黨三濟鄉長劉倬、黃真鄉長周廣、松溪吳村鄉長蔡世英和一批保、甲長,為游擊隊提供情報。 7月6日,陳貴芳率領游擊隊及崔上、仙莊等地農民共100多人,攻打松溪縣渭田區公所,全殲國民黨軍1個排又1個班。之后,又連續攻打了松溪、建甌、政和、壽寧的鄉公所。 由此,閩浙兩省國民黨當局組織相鄰6個縣成立“閩浙剿匪指揮部”,聯合“清剿”閩浙邊游擊根據地。12月11日,國民黨浙江省保安第二縱隊和福建省保安總隊第一大隊聯合“清剿”崔上村。中共閩浙邊地委機關干部、游擊隊員和群眾轉移上山,周維趙、周維奶未及時撤退而被捕。敵人審訊無果,殺害了周維趙、周維奶,還殘忍地破腹挖心。接著,敵人掠走了全村的糧食,并放火燒房子,將整個崔上村燒為一片灰燼。崔上,這一閩浙邊地委機關駐地、游擊根據地中心,遭到了嚴重摧殘。 1948年6月,葉風順、程宗波等率部返回崔上一帶,鎮壓叛徒和國民黨特務,并在崔上、上大崗等村建立黨小組,逐步恢復了以崔上為中心的老游擊根據地。 濛淤橋頭遭遇戰 濛淤村是慶元縣城進入東部的第一村,古樸的步道,巍峨的廊橋,靜謐的村莊,處處彌漫安靜祥和的氣息。 1934年8月26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6000余人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及隨軍中央黨代表曾洪易等率領下,由福建壽寧縣進入浙江慶元。 兩日的長途跋涉后,28日凌晨,在小漈頭與保安隊、大刀會發生戰斗。紅軍清理戰場后,經楊家莊、官局到溫岙背,突破大刀會的攔阻,繼續前行。紅軍炊事班到達五大堡鄉濛淤村時,已是午后時分。此時,另一路攔阻紅軍的麗水保安分處軍士分隊與慶元縣保安一中隊,聞報紅軍已沖破保安隊的布防,正向慶元縣城前進,便立即從石記岱抄小路尾追過來,欲抄近路趕超紅軍,剛剛到達濛淤橋頭,與紅軍炊事班相遇。 “不好,前方有國民黨軍!”紅軍從對話中,得知是對手。還好,因服裝等相似,敵人誤認為紅軍是國民黨張克部隊,放松了警惕,并告訴炊事班前方有紅軍大部隊,讓炊事班慢一點,由他們先行追擊。 紅軍炊事班明白眼前的敵軍是沖著紅軍主力部隊來的,不能讓主力部隊吃虧,必須趁現在保安隊放松警惕時先發制人?!芭榕榕椤睒屄曧懫?。炊事班以暗語聯系,對不明情況的敵軍發起突然襲擊。擒賊先擒王,擊斃保安隊一名軍官,保安中隊、軍士分隊大亂,棄槍而逃。狹路相逢勇者勝。濛淤橋頭遭遇戰,紅軍炊事班擊潰保安中隊、軍士分隊,抓獲多名俘虜,繳獲槍彈若干。紅軍犧牲2人,多人受傷。 血灑合湖橋 慶元縣三堆村地處慶元、景寧兩縣邊界,1935年四五月間,紅軍進師第四縱隊在這個村設立了交通站。站長為吳思澄,交通員為吳思健、吳思懷、吳文資、吳文生等。他們積極為紅軍籌辦給養,帶路送信。 這一年秋天,國民黨軍大規?!皣恕闭汩}邊區的紅軍,四縱隊遭敵人重重包圍,與師部失去了聯系??v隊領導決定,向閩北根據地轉移。10月13日下午,四縱隊從景寧縣境內到達三堆交通站,縱隊領導向吳思澄等人講了目前所處的困境,要求他們帶路,并照看好留下的傷員,要提高警惕,堅決堅持斗爭。吳思澄等人立即叫家人炒了幾斗黃豆,裝了幾茶筒米酒給紅軍,然后由他和吳思健、吳文資三人做向導,帶四縱隊穿過萬里林,指點紅軍通向閩北的路線,與紅軍告別后回村。 紅軍剛走,敵人隨后就追到村里。敵人知道是該村的交通員帶紅軍走了,就在村口、村外路旁埋伏,伺機捕捉交通員。吳思澄等三人回村時,已是夜晚,他們在月光下走到村口附近被敵人攔住,急忙把紅軍領導人留給的“片子”(名片)丟到田里。當時稻子將要收割,“片子”擱在稻葉上,敵人用電筒一照,就被找到了。吳思健走在后面見勢不妙,立即逃跑脫險。吳思澄、吳文資當即被抓押回村。敵人將他倆綁在廳堂里的兩條長凳上,在每人身上壓了一段三四十厘米粗的木頭,兩端各坐上一個敵兵,兩人慘叫一聲,當場昏了過去。 第二天早上,敵人把吳思澄、吳文資兩人押到合湖鎮公所,分別綁在合湖橋頭兩棵柳杉樹上,要他們說出紅軍到哪里去了,村里和附近一帶誰是紅軍交通員。他倆守口如瓶,什么也不說。吳文資,20來歲,文質彬彬的私塾先生,敵人認為可以從他身上打開缺口,于是先對年已55歲的吳思澄施以酷刑,想讓吳文資因害怕而招供。吳思澄看穿了敵人的險惡用心,一面對敵人說:“不知道!”“最多命一條!”一面用目光暗示吳文資:寧可犧牲自己性命也要保守秘密。敵人將吳思澄的上衣剝去,用刺刀在他面前晃蕩,問:“說不說?”見吳思澄不說就豎刺一刀,再不說就橫劃一刀。就這樣,從早上折磨到傍晚,吳思澄被刺劃了17刀直至被折磨致死。吳文資盡管年輕,但在敵人酷刑面前,毫不畏懼,堅守秘密,最后也被敵人殺害了。 脫險后的吳思健,按照紅軍領導人的囑托,將紅軍傷員轉移到安全地點,用草藥精心治療,直到傷愈歸隊。后來,他逃到福建菇山隱居10多年,直到解放后才回鄉。 (來源:中國慶元網 作者:內容來自慶元縣史志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