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嶺會議 挺進師進入浙閩地區后,一直遭敵人圍追堵截,處于被動挨打境地。且紅軍日夜行軍作戰,得不到休整,部分指戰員產生了畏難情緒,思想也比較混亂。有的主張集中優勢兵力打陣地戰,打它幾個大勝仗,威懾敵軍,擴大影響;有的主張分散打游擊,組織群眾,靈活機動地迂回作戰,保存實力,再求擴展根據地;有的甚至產生畏難退縮思想和急躁情緒,認為浙江省是蔣介石的老家,反動勢力強盛,白色恐怖較其它省份嚴重,紅軍在浙江難以立住腳跟,不如折回閩北堅持斗爭。鑒于存在諸多思想認識,需要尋找一個適當地點休整兵力,召開一次師政治委員會會議,分析時局、統一思想認識,統一步調,鼓舞斗志,爭取戰略戰術主動權。 師首長原擬在隆宮尋找一秘密地點召開會議,因行蹤暴露,于29日離開隆宮往安南方向而去。經安溪到粗礱村稍作休息,發動群眾分掉一戶殷富地主家里的財物,繼續前行1公里到達半嶺村宿營。半嶺村位于慶元西南邊陲,與福建政和縣的高山村相距2.5公里。半嶺村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地處偏僻,可守可退。一旦發生意外不測,即可退至高山村。國民黨軍隊一般執行屬地管理,只要把紅軍趕出省、縣境外,一般就不再追趕,這也是將游擊區選建在邊界區域的重要原因。部隊首長作了駐守防衛部署后,各縱隊立即分頭組織開展群眾工作,師部決定在此召開師政治委員會會議。
30日下午,紅軍挺進師在半嶺村召開了自入浙后首次最高領導機構會議——師政治委員會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劉英、粟裕、黃富武、宗孟平、王維信、姚阿寶、劉達云、洪家云、方志富等委員,各縱隊隊長及有關人員列席會議。會議由師政治委員劉英主持。 會議的主要精神是: 一、繼續統一干部思想,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克服少數同志害怕到浙江打游擊的思想障礙。針對部隊的畏難情緒,通過分析進軍浙西南及開辟浙西南根據地的重要戰略意義和有利條件,進一步堅定指戰員的信心。 二、根據游擊戰爭的特點,尋找機會,該集中力量時就集中打殲滅戰,該分散活動時就分散打游擊戰,邊戰邊組織發動群眾。 三、總結我黨我軍群眾工作經驗,從黨賦予的歷史任務的高度來認識學習做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干部戰士明確“既會打仗又會做群眾工作”是開展游擊戰爭必備的基本條件。讓干部戰士到實際斗爭中去鍛煉,逐步熟悉和學會地方紅軍分散打游擊的成功經驗和作戰方式,在實踐中了解群眾疾苦,熟悉當地風土人情、掌握地方方言,加強溝通和掌握情報,不斷積累分散開展游擊戰爭和做群眾工作的經驗。 四、根據統一領導,分合結合的戰略方針,對部隊的編制和部隊配備作重新調整。部隊組編為四個縱隊和一個特務連、一個偵察排??v隊相當于營,縱隊以下為支隊,相當于連隊。每個縱隊又都建立起一個行動委員會,作為單獨行動時的集體領導組織。 五、決定在浙閩邊境的慶元、景寧、壽寧、泰順之間,以洞宮山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師政委會要求把會議精神傳達到各個連隊,直至每個戰士。通過這次會議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集中敢打硬仗,分散能打游擊戰和做群眾工作。 半嶺會議是紅軍挺進師戰斗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這次會議初步統一了挺進師指戰員對如何在浙江開展游擊戰、開辟根據地的思想認識,總結了一個多月來在浙閩邊轉戰的經驗和教訓,制定了比較符合斗爭實際的行動方針。 地虎坑整風和黃嶺坑地委會議 為貫徹省委1月17日發出的《為廣泛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恢復與建立民主根據地的決議》(草案,簡稱“新方針”),提高地委干部和游擊指戰員的群眾工作能力,加強戰斗力,1948年1月,地委在舉水鄉地虎坑(又稱豆腐坑)召開整風會議。 會議認真學習省委指示精神,并結合閩浙邊當前斗爭實際,提出“開展愛國游擊戰爭,必須同發動群眾、發展黨組織、開展統戰工作、擴展地區等工作結合起來,糾正前段斗爭中存在的單純破倉分糧、繳槍籌款、放松建黨和組織群眾的傾向”。在敵人“清剿”的殘酷斗爭中,游擊隊支隊長吳貴昌叛變投敵,給革命造成嚴重危害,針對這一事件,閩浙邊地委開展“重溫革命斗爭歷史,堅定同志們信念,永遠保持革命氣節”主題教育,以此使同志們堅定革命必勝的信念,振作精神、努力學習、同仇敵愾、積極工作、排除萬難、勇往直前去戰斗。把學習訓練與批判叛徒的罪行結合起來,采用官兵互教的方法進行。具體學習內容有:重溫建松政特委時期編寫的詩詞《四罵叛徒鬼》,學員們與根據地群眾同唱《八勸建松政同志歌》。
《四罵叛徒鬼》全文: 一罵叛徒不是人,敵我階級分不清,平時說得千樣好,遇到困苦就變心;二罵叛徒不要臉,光榮歷史全不念……見到錢財不革命;三罵叛徒黑良心,拖我槍支投敵人,給敵帶路當走狗,千人唾吐萬人恨;四罵叛徒罪不輕,害死幾多老百姓,有朝一日捉到你,剝你皮來抽你筋。 《八勸建松政同志歌》歌詞: 一勸建松政同志們喏,想不落后要努力呀,同志們,積極工作爭紅旗呀。二勸建松政同志們喏,貪污腐化要反對呀,同志們,個人主義把他毀呀。三勸建松政同志們喏,學習政治下功夫呀,同志們,提高認識得進步呀。四勸建松政同志們喏,革命戰士氣節高呀,同志們,任何困難不動搖呀。五勸建松政同志們喏,受到摧殘莫灰心呀,同志們,最后勝利屬我們呀。六勸建松政同志們喏,對敵斗爭要心堅呀,同志們,滿懷仇恨殺敵人呀。七勸建松政同志們喏,新的形勢將出現呀,同志們,準備力量迎事變呀。八勸建松政同志們喏,誰人勇敢又智巧呀,同志們,都以戰斗來比較呀?!?/p> 會議同時決定,將閩浙邊游擊縱隊整編為三個支隊,葉風順任縱隊長,池云寶任副縱隊長,一支隊長池云寶(兼)、二支隊長陳正初、三支隊長張國榮。 2月17日,地委在政和縣黃嶺坑村召開會議。中共閩浙邊地委書記陳貴芳在會上作《當前具體工作任務》的報告,在黨總支大會上作《目前黨的任務》的報告,強調隊伍工作的任務是:改造干部思想;培養干部;加強群眾工作,學會游擊戰術;擴大隊伍,加強隊伍內部團結。指出黨的任務是:加強黨員思想建設;總結創造建黨訓干經驗;加強黨內團結。地委副書記張翼在會上作《數月來工作檢討與總結及今后工作的指示》的報告。會議認真討論并布置今后任務,提出發展游擊革命戰爭應與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建立地方黨組織、貧農團、組織農會、開展統戰工作、擴大游擊區等工作結合起來,開展群眾自衛,消滅地主武裝,完成開辟和擴大游擊根據地的目標任務,糾正單純的開倉分糧、籌款繳槍、放松群眾基礎工作的做法。 地虎坑整風會議和地委會議,加強了黨的建設,提高了黨員、干部、戰士的政治思想覺悟,堅定了革命必勝信念,增強了革命斗爭意志,消除了悲觀情緒,振作了部隊士氣。 紅色南陽 南陽村位于慶元、景寧兩縣交界處,臨近福建省壽寧縣。四面環山,溪面較寬,是慶元東部重要水路碼頭,經濟活躍,不通公路的年代,交通還算方便。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南陽原始森林成片,每年豐水期大量木材經南陽溪運到溫州。因此,南陽村成為慶元境內最早開展革命斗爭的地方之一。 1933年秋,閩東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開始在慶元縣境內進行革命活動,南陽村就是革命活動點之一。 1935年4月10日,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首次到達南陽。挺進師不顧行軍、戰斗勞累,一面察看地形環境,一面書寫宣傳標語,向群眾講解“為什么革命,為了誰革命”。同時,打土豪分糧食,接濟群眾度春荒。根據群眾舉報,逮捕了該村的國民黨鄉長范某某。 紅軍教南陽老百姓唱“當兵就要當紅軍”革命歌曲。 歌詞為:“當兵就要當紅軍,到處工農來歡迎,官長士兵都一樣,不壓迫人講平等;當兵就要當紅軍,配合工農殺敵人,惡霸豪紳和地主,堅決打倒不留情;當兵就要當紅軍,退伍下來不求貧,會做工的有工做,會耕田的有田耕;當兵就要當紅軍,沖鋒上陣殺敵人,消滅反動國民黨,人民革命早完成?!?/p> 紅軍的行動深受群眾擁護。村里許多窮苦農民把土豪家的糧食挑回家,私下議論:“紅軍真是窮人的隊伍!”該村青年范延枝出身貧寒,看到紅軍在墻上寫的標語“要有飯吃、有衣穿,同我們去當紅軍”,并得知紅軍都是窮苦百姓出身,就跟隨部隊、參加了紅軍。 挺進師派兵偵察,獲知浙江保安一團已布設封鎖防線。同月11日,由剛入伍的戰士范延枝及村民范主友引路,從南陽經山丘進入景寧境內,跳出了國民黨的封鎖,繼續在景寧、慶元、泰順及福建壽寧數縣交界的周邊地區進行革命斗爭。 南陽村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活動點。劉英、粟裕、黃富武、王永瑞、葉飛、阮英平、范式人、陳挺、葉藩(葉潘)等時常在此活動?!稇c元縣革命斗爭大事記》中直接涉及南陽村的革命斗爭活動的就有七處。 仙莊交通站 仙莊交通站設在黃田鎮仙莊村。這里地處浙閩交界處,與福建省松溪縣毗鄰。1934年12月,黃立貴率閩北紅軍五十八團進入仙莊等村活動,仙莊村民周朝旺(又名周朝宦)、周馬駒參加紅軍。 1935年12月,松溪中共黨員馬細妹到仙莊村以箍桶匠為名,暗中物色積極可靠的農民。他首先與房東沈世達結為結義兄弟,接著發展其為秘密交通員,同時建立起仙莊交通站。后中共建松政特委、中共閩浙邊地委均相繼在仙莊建立交通站,直至解放。仙莊村的仙莊嶺、仙水寮是紅軍和游擊隊秘密活動接頭地,董生有(1941年至1945年任中共松溪縣委書記)等人在此養傷治病。
1941年冬,中共建松政特委軍事部長夏潤珍率80多人的游擊隊在崔上活動,國民黨一個武裝連隨后到仙莊,交通員季華坤火速向崔上報告游擊隊,避免了損失。 1947年7月,渭田戰斗前,交通員邱雄麗和姐夫裝扮成賣甘蔗的小販到渭田探明敵情,為地委提供巧襲渭田取勝決策的情報。在國民黨軍歷次“清剿”中,仙莊交通站沈世達、周振武、周振火、周方長、周朝炎、周朝來、周方祥、季紹統、周根謙、周朝鋆、周朝時等先后被敵人殺害,至今尚有犧牲者還是無名英雄。僅1947年底仙莊村就有79人被敵人關押。 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仙莊交通站為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原中共閩浙邊地委游擊隊員、分隊長張國榮題寫了“仙莊山高水秀游擊革命老區”的碑文。 來源:慶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