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蓮都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趙加慧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全國人民期盼從此結束戰亂、過上和平生活。在重慶談判中,為表達中國共產黨的和平誠意,毛澤東主動提出讓出包括浙江在內的南方八個解放區,將部隊撤至隴海路以北和蘇北解放區。9月30日,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和浙東區黨委等黨政機關開始分批北撤。 新四軍北撤以后,處屬特委、閩浙邊臨委繼續堅持于浙西南這一中國革命的戰略支點,領導下屬組織做好和平與內戰兩手準備,一面加強黨員“革命必勝”的信念教育,開展群眾工作,爭取和平,一面購置、收集社會槍支,籌集武器,準備開展武裝斗爭。 1946年6月,國民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大舉進攻解放區,“清剿”國民黨統治區的中共組織。1947年春,為利于開展武裝斗爭、發展浙西南革命形勢,閩浙邊臨委和處屬特委合并,組建新的中共處屬特委,統一領導浙西南黨組織及其革命斗爭,干部集中使用,領導中心放在縉云縣境。 為實現從隱蔽精干的秘密斗爭轉為公開的武裝斗爭,浙西南黨組織在進一步開展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革命武裝的重建工作。1947年七八月間,中共浙東工委與處屬特委在縉云縣西青頭村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建立浙江壯丁抗暴自救軍第三總隊(簡稱抗暴軍),聯合開展游擊戰爭??贡┸娤略O三個大隊,臺(州)屬武裝為第一大隊(尚未建立);處屬武裝為第二大隊,100余人;金(華)屬武裝為第三大隊,40余人。國民黨浙江省當局獲悉此情,急調省保安隊和縉云、麗水、武義、永康四縣武裝,向縉云縣西青頭、雪峰山一帶“清剿”??贡┸姳謨陕?,總隊部率第二大隊轉戰麗水、云和、松陽、遂昌、宣平等縣,第三大隊轉戰武義、永康、義烏、浦江、金華、湯溪等縣,在更大范圍的山區群眾中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推動了浙西南各縣的革命武裝斗爭。 為適應游擊戰爭的開展,浙西南各地黨組織從特派員制恢復到委員會制,團結爭取國民黨基層政權人員,動員和策動國民黨軍政人員起義,孤立和打擊頑固分子,擴大革命統一戰線,在城市學生中開展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和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的愛國民主運動,從學生中培養干部。 隨著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不斷取得勝利,浙西南的革命斗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48年春,抗暴軍第二大隊兵力擴大到兩個中隊,和各縣武工隊一同廣泛開展游擊戰爭。8月,俘獲駐扎在縉云縣雙溪口的國民黨縉云縣常備隊,開倉分糧,鞏固和擴大了縉云游擊根據地,自愿參軍參戰的群眾日益增多。9月,部隊擴建為五個大隊、一個獨立中隊,改番號為浙南人民解放軍第三支隊(也稱處屬游擊第三支隊,簡稱處屬游擊支隊)。處屬游擊支隊和各縣武工隊主動出擊,連續開展一系列武裝斗爭,摧毀國民黨區、鄉基層政權,拔除反動武裝據點,除奸反特,收繳民間槍支,切斷國民黨武裝的通訊,消滅運動中的國民黨武裝,革命力量不斷發展壯大。至1948年9月,處屬地區武裝人員發展到1100余人。隨著革命政權的建立和“白皮紅心”政權的發展,國民黨在農村的統治基礎不斷被削弱和摧毀,浙西南游擊根據地逐漸形成并連成一片。 1949年1月,隨著三大戰役的勝利結束,國民黨賴以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被摧毀。根據解放戰爭形勢的迅速發展和上級指示,浙西南各地黨組織開始著手接管城市的準備工作。同時,把殲滅國民黨武裝,配合、迎接解放軍南下作為首要任務,更加積極、主動、猛烈地攻擊國民黨武裝據點。 3月,中共浙東臨委領導的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二縱隊第六支隊(簡稱浙東六支隊)到浙西南,策應松陽、麗水兩縣縣長起義。應浙東六支隊要求,處屬特委下轄的麗(水)青(田)松(陽)邊區和麗(水)武(義)宣(平)邊區的黨組織參與策應起義。兩縣起義后,相繼成立浙東行政公署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其下轄的松陽縣民主政府、麗水縣民主政府,建立由浙東臨委路南特派員領導的中共松(陽)宣(平)遂(昌)工作委員會、中共麗(水)宣(平)工作委員會,麗(水)青(田)松(陽)邊區武工隊與松陽縣起義部隊合編為松(陽)宣(平)遂(昌)人民游擊支隊,活動于麗(水)武(義)宣(平)邊區的處屬游擊支隊第二大隊與麗水縣起義部隊合編為麗(水)縉(云)永(康)武(義)人民游擊支隊。 松陽、麗水兩縣起義震驚了國民黨當局。3月下旬,全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整編第十一師,進抵起義地區“清剿”。因敵強我弱,松陽、麗水兩縣黨政軍組織遭受嚴重損失。4月12日夜,國民黨軍第十一師突襲中共處屬特委機關和處屬游擊支隊支隊部駐地縉云縣三溪鄉盛園村。處屬特委率游擊隊主力轉移,并通知各地武工隊、民兵避敵鋒芒。國民黨軍到處尋找處屬特委領導機關和游擊隊主力,妄圖聚而殲之,但始終未能得逞。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國民黨軍第十一師聞訊倉皇逃離縉云。 經過長期艱苦斗爭,中共處屬特委相繼建立了五塊大小不一、相互聯絡通暢的游擊根據地,形成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浙西南游擊根據地。根據地內建立黨組織和農會、婦女會等革命群眾組織,建立、鞏固和發展革命統一戰線,團結爭取大多數民眾;建立以“白皮紅心”兩面政權為主、民主政府為輔的革命政權;建立游擊隊、武工隊和民兵三位一體的武裝體系。處屬特委加強部隊的政治學習和軍事訓練;設立軍事教導隊,培養軍事骨干;征收游擊軍糧,解決黨組織的活動經費和部隊軍需;建立兵工廠、被服廠,增強部隊武器裝備和軍需后勤供給。在游擊根據地內開展二五減租斗爭,禁止破壞山林,保護工商業和手工業,組織生產自救,保障群眾的生活、生產安全,解決群眾生活困難;禁止賭博,廢除封建落后舊習;調解民間糾紛,部分行使了民主政權的職能。至各縣解放前夕,處屬特委領導的游擊隊、武工隊、民兵實際控制了縉云、麗水、松陽、云和四個縣除縣城外的大部分農村地區和宣平、遂昌的部分農村地區。浙南特委領導的浙南游擊根據地也拓展到了浙西南境內的青田、景寧和麗(水)云(和)邊境,閩浙邊黨組織領導的閩浙邊游擊根據地也拓展到了慶元、龍泉邊境。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拒絕接受中共代表團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和談破裂。4月21日,毛澤東、朱德下達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統治覆亡。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從皖浙贛邊界、第三野戰軍從蘇浙皖邊界分別挺進浙江。5月3日,浙江省會杭州解放。5月6日,中共浙江省委成立。省委決定,實行軍事管制,建立新的社會秩序,迅速分配干部接管城市,肅清敵特,建立人民民主政權,恢復和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 接著,浙西南各地的游擊隊、武工隊、民兵積極配合解放軍,阻擊、殲滅潰逃的國民黨軍,解放浙西南各縣。4月26日,松(陽)宣(平)遂(昌)人民游擊支隊攻克松陽縣城,解放松陽。4月底,中共處屬特委將活動在縉云的處屬游擊支隊警衛大隊、第一大隊、第三大隊、縉云縣各區委武工隊集中到縉云縣雅江村實行整編,將大隊改編為中隊,以加強部隊實戰能力。5月8日開始,處屬特委領導的游擊隊、武工隊、民兵配合解放大軍相繼解放了遂昌、縉云、宣平、麗水、云和、龍泉、慶元等縣,浙南特委領導的游擊隊和民兵配合解放大軍解放了青田縣、景寧縣。至5月17日,浙西南全境解放。至此,百折不撓地堅持了長達23年艱苦卓絕斗爭的浙西南中共組織和浙西南人民,終于迎來了革命的勝利,浙西南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在長達23年的革命斗爭中,由于浙西南處于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革命斗爭環境尤為險惡,浙西南人民為革命事業付出了巨大犧牲,其中革命英烈達1500余人,無名烈士更是難以勝計,中共浙西南特委四任書記宗孟平、黃富武、許信焜、張麒麟和副書記楊干凡,全部在浙西南革命斗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浙西南英雄兒女麻植、蔡鴻猷、季步高、盧湛、盧勇烈、陳鳳生、盧子敬、陳丹山、李金成、潘香鳳、陳奕蘭等等,無一不為革命事業獻出寶貴的生命,甚至還有著“一門六烈士”的光榮家庭。 中國共產黨領導浙西南人民的革命歷史,彰顯了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念,體現了共產黨為勞苦大眾謀幸福的根本宗旨,證明了只有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革命事業才能取得勝利,昭示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浙西南人民的新生這一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