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蓮都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趙加慧
五、挺進師的成立與勝利的到達閩浙邊 北上抗日先遣隊主力于化、婺、德遭到慘痛的損失之后,當時所處的環境異常險惡,不但敵人集中全力,企圖一舉而撲滅我閩浙贛邊區基地,而且叛徒曾洪易亦乘機活動。他主張放棄原來的基本地區,逃往閩北<秘密>;他以蘇區糧食困難迫使戰士回家,遭受痛心的屠殺;他以“共產黨[員]應以身作則”的口號,強迫黨的干部回到反動的家鄉去送死;他以自衛隊、游擊隊不會作戰,且暴露目標的荒謬怪論解散成千成萬的紅軍后備軍;他在黨內外散播先遣隊遭受慘痛損失的失敗情緒和所謂閩浙贛基本地區無法保衛的荒唐言論;他對中央及中央東南分局[13]的指示與決議,一貫的懷疑與不堅決的執行。他是一個退卻逃跑、對革命沒有信心、對上級的決議與指示一貫的不堅決執行的典型人物。他對于錯誤的接受,一貫的是采取口是心非兩面派的態度。當時中央東南分局認為叛徒曾洪易已形成他自己的退卻逃跑路線,責成政治委員會及閩浙贛省委開展反曾洪易為首的機會主義斗爭,并撤消他原來的一切職務,另方面要叛徒曾洪易向黨申明和真正的承認自己的錯誤。待樂少華、劉英、涂振農、粟裕等同志進至閩浙贛基本地區時,閩浙贛省委在叛徒曾洪易的把持之下,不但沒有撤消叛徒曾洪易的職務和開展斗爭,反而以先遣隊遭受損失為名,向黨反攻。洪易路線的健將**、***[14]等,亦極力贊助叛徒曾洪易。此時因樂、劉兩同志傷勢尚重,粟同志需要顧及部隊,于是要涂**同志代表政委的意見去說服省委以及其他干部,堅決的執行中央分局的指示,開展反曾洪易為首的機會主義斗爭。不料涂同志此行不但無效,反遭曾洪易、**[15]等責罵不已。翌日,樂、劉、涂、粟諸同志到達省委所在地,并派人找關英同志回來(因當時關英同志出外巡視工作去了);另方面分別的說服了趙、胡等同志;于是接連的與叛徒曾洪易等作了三晝夜的思想斗爭,并改組省委與重新配備干部。另方面要叛徒曾洪易在實際工作中去了解和認識自己錯誤的實質及其嚴重性,同時認真的克服和糾正自己的錯誤。接著得中央東南分局的指示電,要閩浙贛省委組織挺進師到達浙江長期行動。 茲將挺進師的成立及其勝利的到達閩浙邊分述于下: (一)挺進師出動時所處的環境及黨的基本方針挺進師的出動,是1935年2月27日在上饒縣屬之靈山附近。當時所處的環境,正是國民黨及其國民政府和軍隊在蔣介石及其首席顧問賽克特堡壘政策之下,繼續以堡壘線來更小分割東南各省蘇區,建筑馬路,便利運輸,在封鎖圈內扼要構筑據點,阻我轉移,同時分兵以連營,其時以團為單位,進行分段的分進合擊,施用奇擊[襲]跟追,并組織反動的地主富農叛徒等為其“清剿”耳目。 當時黨的基本方針是領導廣大群眾武裝及獨立營游擊隊,在自己活動的區域內,不斷的進行頑強的斗爭,來粉碎國民黨國民政府的“清剿”計劃及其堡壘政策,準備適時大舉反攻,徹底地粉碎敵人的五次“圍剿”。 此時我主力部隊已進到川黔邊,轉入反攻形勢,準備建立川黔邊根據地,首先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然后向川南發展。雖然我主力部隊——野戰軍——沿途得到許多的偉大勝利,但國民黨國民政府對東南各省蘇區邊區的進攻,不但沒有放松,而且更加加緊的企圖根本消滅東南各省的蘇區和紅軍。以上是當時挺進師出動時所處的環境及黨的基本方針。 (二)中央分局給挺進師出動的任務 中央分局根據中央政治局1935年1月15日的指示電,責成閩浙贛省委立即組織挺進師到達浙江長期行動。當時正是北上抗日先遣隊在開化、婺源、德興遭受到極大的損失,方志敏、王如癡、劉疇西諸同志已被捕,反曾洪易路線的斗爭正在開展著。當時中央分局給挺進師的主要任務是,經過閩北到達浙江,長期行動,發動廣泛的游擊戰爭,擴大黨與蘇維埃的政治影響,發動群眾斗爭,直到分配土地,創立蘇維埃新的根據地,以及建立黨的組織,配合友軍行動,調動和吸引起大批的敵人,保衛閩浙贛基本地區及鄰近游擊區域,并打通閩東、閩北的關系,取得工作上、行動上有力的配合,響應主力部隊的行動,徹底粉碎敵人“清剿”計劃與五次“圍剿”。 (三)挺進師到浙江行動的實力及其干部的配備 閩浙贛省委接到分局指示電后,便組織了挺進師,以粟裕同志為師長,劉英同志為政治委員,黃富武同志為政治部主任,宗孟平同志為組織科長兼地方工作科長,王維信同志為宣傳科長,姚阿寶同志為特派員,王永瑞為參謀長,劉達云為供給部長,謝文清為沒收委員會主任。當時挺進師的人數五百三十八人,長槍四百四十五條,重機關槍四挺,輕機關槍八挺。這些部隊的組成是七軍團的一部分,十軍團的一部分,獨立師的一部分,但因組成時間太短,加之部隊中當時黨內外的動員工作做得不夠,部隊出動時,潛逃回獨立師者近百名,于是將多余的槍支留落閩浙贛。到達閩北時與先遣隊前留江浦一帶行動之二個連匯合,該部人數一百五十名,長槍八十二條,輕機槍二挺。這樣一來,此數略可抵潛逃數目。 當我們進到閩北時,原閩北軍分區司令員李德勝叛變了,電臺業已失去了,這樣一來,與閩浙贛[省委]及分局今后的交通聯絡頗成問題。為了加強挺進師的領導,以作長期行動與便利指揮與工作起見,便組織了政治委員會,是挺進師行動區域內最高的黨政軍領導機關,以粟裕、富武、孟平、劉英、姚阿寶、王維信、洪家云、劉達云、方志富等九人組織之,以劉英同志為書記。部隊組織也有如下的變動: 1.將政治部工作人員、宣傳員、保衛局工作人員、供給部人員、工作團等編為政治連,但各個組織的領導系統及組織的獨立性,仍然保持著。為使得生活、領導之集中和減少雜務人員,增加自衛力量,養成政治工作人員軍事化。 2.將原有之部隊,按其戰斗力之強弱及各個作風的不同,編成三個支隊,并進一步的配備干部,各個支隊設立行動委員會。這樣一來,在任何環境中均可分散集中,且行動輕便,作戰便利,領導加強,工作效率增加。
|